當前位置:廈門阿米控技術有限公司>>PLC>>西屋>> 1C31113G05西屋
安裝方式 | 其他安裝形式 | 產地 | 進口 |
---|---|---|---|
界面語言 | 中文,英文,日語,德語,韓語,其他語言 | 銷售區域 | 全國,華東,華南,華北,華中,東北,西南,西北,港澳臺,海外 |
應用范圍 | 其他應用 |
西屋 1C31113G05
西屋 1C31113G05
1969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GEC)首先研制成功一臺可編程序控制器,并在通用汽車公司的自動裝配線上試用成功,從而開創了工業控制的新局面。
接著,美國國MODICON公司也開發出可編程序控制器084。
1971年,日本從美國引進了這項新技術,很快研制出了日本一臺可編程序控制器DSC-8。1973年,西歐國家也研制出了他們的一臺可編程序控制器。我國從1974年開始研制,1977年開始工業應用。早期的可編程序控制器是為取代繼電器控制線路、存儲程序指令、完成順序控制而設計的。主要用于:1. 邏輯運算 2. 計時,計數等順序控制,均屬開關量控制。所以,通常稱為可編程序邏輯控制器,。 進入70年代,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PLC采用了通用微處理器,這種控制器就不再局限于當初的邏輯運算了,功能不斷增強。因此,實際上應稱之為PC——可編程序控制器。
至80年代,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以16位和32位微處理器構成的微機化PC得到了驚人的發展。使PC在概念、設計、性能、價格以及應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不僅控制功能增強,功耗和體積減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編程和故障檢測更為靈活方便,而且隨著遠程I/O和通信網絡、數據處理以及圖象顯示的發展,使PC向用于連續生產過程控制的方向發展,成為實現工業生產自動化的一大支柱。
可編程序控制器,在二十世紀70-80年代一直簡稱為PC。由于到90年代,個人計算機發展起來,也簡稱為PC;加之可編程序的概念所涵蓋的范圍太大,所以美國AB公司*將可編程序控制器定名為可編程序邏輯控制器,為了方便,仍簡稱PLC為可編程序控制器。有人把可編程序控制器組成的系統稱為PCS可編程序控制系統,強調可編程序控制器生產廠商向人們提供的已是完整的系統了。
1968年美國GM(通用汽車)公司提出取代繼電器控制裝置的要求,第二年美國數字公司研制出了*代可編程序控制器,滿足了GM公司裝配線的要求。隨著集成電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在已有第五代PLC產品了。
在以改變幾何形狀和機械性能為特征的制造工業和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將原料轉化成產品為特征的過程工業中,除了以連續量為主的反饋控制外,特別在制造工業中存在了大量的開關量為主的開環的順序控制,它按照邏輯條件進行順序動作號按照時序動作;另外還有與順序、時序無關的按照邏輯關系進行連鎖保護動作的控制;以及大量的開關量、脈沖量、計時、計數器、模擬量的越限報警等狀態量為主的—離散量的數據采集監視。由于這些控制和監視的要求,所以PLC發展成了取代繼電器線路和進行順序控制為主的產品。在多年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PLC、DCS與IPC三足鼎立之勢,還有其它的單回路智能式調節器等在市場上占一定的百分比。
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發展快的時期,年增長率一直保持為30~40%。由于PLC機處理模擬能力和網絡方面功能的進步,擠占了一部分DCS的市場(過程控制)并逐漸壟斷了污水處理等行業,但是由于工業PC(IPC)的出現,特別是近年來現場總線技術的發展,IPC和FCS也擠占了一部分PLC市場,所以近年來PLC增長速度,總的說是漸緩。目前*有200多廠家生產300多品種PLC產品,主要應用在汽車(23%)、糧食加工(16.4%)、化學/制藥(14.6%)、金屬/礦山(11.5%)、紙漿/造紙(11.3%)等行業。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機床商務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