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機床劉剛:用肢體語言表達售后服務
2016年08月19日 09:58機床商務網點擊:4804
【中國機床商務網 行業精英】劉剛自己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一名“超級售后員”。
在別人的眼里,他算不上是一個幸運的人。1985年,劉剛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兒時,他的夢想是當一名軍人。然而,8歲那年發生了一次意外,他不小心絆倒在了火盆上,右小腿燒傷。由于負擔不起昂貴的植皮手術費用,劉剛沒有去醫院治療。后來,劉剛因腿部傷疤無法參軍,高考又因7分之差,與大學失之交臂。2005年,劉剛進入丹東一所技術學院,學習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專業。

沈陽機床劉剛:用肢體語言表達售后服務
讓人想不到的是,5年之后,劉剛就獲得第六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機械總決賽設備安裝工種。2013年1月,他調入沈陽機床中捷立加分公司海外營銷部,崗位是一名海外售后服務經理,成了公司里一名會講技術的超級“售后人員”。
與很多農村孩子一樣,劉剛不善言辭,加上性子慢,很多時候都不太敢“出頭”,生怕自己做錯。畢業那年,沈陽機床集團來學校招工,這個小伙子卻一反常態,竟然毛遂自薦說:“我是農村小孩,我特別能吃苦,我的成績也特別,我一定會用以后的實力證明您的選擇沒有錯。”
如此自信,他一下子被用人單位相中了。說歸說,劉剛還是要拿工作實力來說話,不然“會讓別人看笑話”。進廠后,劉剛大的愛好就是琢磨,還常常搞一些小發明。
2008年8月,劉剛在上班時發現機床主軸高轉速運轉時,會產生共振,噪音也比較大。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使用動平衡測量儀。“可是,下一個難題緊接而來,車間有一臺進口的動平衡測量儀,但沒有人會操作這個機器。”劉剛說。
劉剛嘴上不多說,心里卻放不下這個事情。找書、看書、做筆記,跑到其他車間請教師傅,沒事的時候就動手試驗。就這樣,半年下來,劉剛成為操作這臺動平衡測量儀的高手,機器也很快修好了。
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劉剛發現,主電機帶動帶輪高速旋轉時還是會產生輕微的共振現象。有一次他走在路上,就像藝術家創作一樣突然來了“靈感”:“問題癥結在于主電機沒有簡單易操作的固定裝卡工具”。
“找來兩個鐵棍和條形鐵塊,在修配處加工成一套卡具,別看是‘土辦法’,但是效果不錯。”劉剛笑著對記者說,這個“靈感”讓此前裝夾30分鐘左右縮短為48秒,也給企業帶來了很大效益。
“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可以24小時甚至36小時不睡覺,必須把項目拿下。”作為年輕人,劉剛在公司里以敢于接“硬任務”而被同事熟知。
第六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初選是劉剛職業生涯的重要節點。得到消息后,他時間報名參賽。市里、省里選拔,他都以名的成績入圍。
劉剛的成績并不是憑空而來,在準備比賽期間,手上磨出血泡多的人是他;在集訓大樓里,凌晨三四點仍在點畫圖紙的還是他。劉剛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改進的細節:“辛苦我不怕,我就怕努力不夠有遺憾。”終,他獲得了這個比賽的。
在沈陽機床中捷立加事業部加工中心和裝配車間,每名實習生都要進行一周的培訓,劉剛和其他年輕人把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匯編成一本培訓教材,被大家稱為“黃寶書”。靠著精細化的管理,2010年,該事業部在只有190名一線員工(平均年齡25歲)的條件下,創造了年產1700臺立式加工中心的奇跡,實現銷售收入6.5億元。
2013年1月,劉剛成為一名海外售后服務經理。“記得次出差去了烏茲別克斯坦,到了那里感到非常意外的是,買我們機床的廠家竟然沒有人會操作數控機床,完全是零基礎”。當時,對方用的設備全部是蘇聯時期剩下的普通設備,根本不會使用中國的數控設備。更困難的是,雙方語言不通,無法交流。
困難沒有難倒劉剛,他憑借嫻熟的技術,用肢體語言和手繪圖紙加編程,一點一點手把手教學,實在比劃不明白的就用電腦翻譯溝通。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個月的教學結束了,對方有3名員工可以熟練操作數控機床。
劉剛也隨著設備穿梭于各個國家,他已去過新加坡、泰國、印尼、韓國、俄羅斯、美國、德國等一些國家。
劉剛說:“在國外服務很辛苦,坐飛機飛十幾個小時是常事,還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但是他開心的事,就是老外伸出大拇指,對他們的設備表示認可。
榮譽隨之而來,2011年3月,劉剛獲得由團中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授予的“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稱號,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的“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10年12月,獲得由團遼寧省委授予的“遼寧省青年崗位手”稱號,沈陽市總工會授予的“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
“追求是一種境界,追尋理想是一段旅程。在沈陽機床,我會走得更遠更好。”劉剛笑著說。
(原標題:劉剛:用肢體語言表達的售后服務)
(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別人的眼里,他算不上是一個幸運的人。1985年,劉剛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兒時,他的夢想是當一名軍人。然而,8歲那年發生了一次意外,他不小心絆倒在了火盆上,右小腿燒傷。由于負擔不起昂貴的植皮手術費用,劉剛沒有去醫院治療。后來,劉剛因腿部傷疤無法參軍,高考又因7分之差,與大學失之交臂。2005年,劉剛進入丹東一所技術學院,學習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專業。

沈陽機床劉剛:用肢體語言表達售后服務
與很多農村孩子一樣,劉剛不善言辭,加上性子慢,很多時候都不太敢“出頭”,生怕自己做錯。畢業那年,沈陽機床集團來學校招工,這個小伙子卻一反常態,竟然毛遂自薦說:“我是農村小孩,我特別能吃苦,我的成績也特別,我一定會用以后的實力證明您的選擇沒有錯。”
如此自信,他一下子被用人單位相中了。說歸說,劉剛還是要拿工作實力來說話,不然“會讓別人看笑話”。進廠后,劉剛大的愛好就是琢磨,還常常搞一些小發明。
2008年8月,劉剛在上班時發現機床主軸高轉速運轉時,會產生共振,噪音也比較大。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使用動平衡測量儀。“可是,下一個難題緊接而來,車間有一臺進口的動平衡測量儀,但沒有人會操作這個機器。”劉剛說。
劉剛嘴上不多說,心里卻放不下這個事情。找書、看書、做筆記,跑到其他車間請教師傅,沒事的時候就動手試驗。就這樣,半年下來,劉剛成為操作這臺動平衡測量儀的高手,機器也很快修好了。
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劉剛發現,主電機帶動帶輪高速旋轉時還是會產生輕微的共振現象。有一次他走在路上,就像藝術家創作一樣突然來了“靈感”:“問題癥結在于主電機沒有簡單易操作的固定裝卡工具”。
“找來兩個鐵棍和條形鐵塊,在修配處加工成一套卡具,別看是‘土辦法’,但是效果不錯。”劉剛笑著對記者說,這個“靈感”讓此前裝夾30分鐘左右縮短為48秒,也給企業帶來了很大效益。
“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可以24小時甚至36小時不睡覺,必須把項目拿下。”作為年輕人,劉剛在公司里以敢于接“硬任務”而被同事熟知。
第六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初選是劉剛職業生涯的重要節點。得到消息后,他時間報名參賽。市里、省里選拔,他都以名的成績入圍。
劉剛的成績并不是憑空而來,在準備比賽期間,手上磨出血泡多的人是他;在集訓大樓里,凌晨三四點仍在點畫圖紙的還是他。劉剛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改進的細節:“辛苦我不怕,我就怕努力不夠有遺憾。”終,他獲得了這個比賽的。
在沈陽機床中捷立加事業部加工中心和裝配車間,每名實習生都要進行一周的培訓,劉剛和其他年輕人把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匯編成一本培訓教材,被大家稱為“黃寶書”。靠著精細化的管理,2010年,該事業部在只有190名一線員工(平均年齡25歲)的條件下,創造了年產1700臺立式加工中心的奇跡,實現銷售收入6.5億元。
2013年1月,劉剛成為一名海外售后服務經理。“記得次出差去了烏茲別克斯坦,到了那里感到非常意外的是,買我們機床的廠家竟然沒有人會操作數控機床,完全是零基礎”。當時,對方用的設備全部是蘇聯時期剩下的普通設備,根本不會使用中國的數控設備。更困難的是,雙方語言不通,無法交流。
困難沒有難倒劉剛,他憑借嫻熟的技術,用肢體語言和手繪圖紙加編程,一點一點手把手教學,實在比劃不明白的就用電腦翻譯溝通。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個月的教學結束了,對方有3名員工可以熟練操作數控機床。
劉剛也隨著設備穿梭于各個國家,他已去過新加坡、泰國、印尼、韓國、俄羅斯、美國、德國等一些國家。
劉剛說:“在國外服務很辛苦,坐飛機飛十幾個小時是常事,還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但是他開心的事,就是老外伸出大拇指,對他們的設備表示認可。
榮譽隨之而來,2011年3月,劉剛獲得由團中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授予的“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稱號,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的“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10年12月,獲得由團遼寧省委授予的“遼寧省青年崗位手”稱號,沈陽市總工會授予的“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
“追求是一種境界,追尋理想是一段旅程。在沈陽機床,我會走得更遠更好。”劉剛笑著說。
(原標題:劉剛:用肢體語言表達的售后服務)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機床商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機床商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機床商務網,//www.hzzhongling.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