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機床繡花的操作工——王彥貴
2018年10月16日 16:19機床商務網點擊:5389
機械制造中的精加工,被很多人稱為用機床繡花的手藝,云南昆船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二分廠加工中心的操作工王彥貴,工作12年來,練就了的技術,成為公司的業務骨干。他帶出的團隊也成為廠里的技術班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這個用機床繡花的操作工——王彥貴。
一大早,王彥貴就在自己的工作區忙開了,廠里剛接到的一批活交到了他的手上。只見王彥貴全身貫注地在機床前操作著,絲毫不敢懈怠。據了解,這批新到的訂單是要加工一種精度在零點零幾毫米左右的零件。和普通規整的零件不同,這批零件因為形狀獨特,要加工成成品,必須經過銑、鏜、削等多道復雜的工序。雖然工作任務緊、難度大,但王彥貴并沒有慌亂,因為他的手里有絕活——一個他自己設計的小工具。
別看這小東西不起眼,它的作用可非常大。王彥貴指著手里的工裝介紹到:“這個工裝通過幾個定位銷,一放就可以定位了。如果采用傳統加裝方式——火鉗的話,一次只能卡一件,效率比較低下。現在用這個工裝,可以一次裝兩件,銑完外形就可以把軸承孔鏜削完成。”
王彥貴是個愛琢磨的人,經過對不同加工需求零件的仔細研究,他自己設計、制作了一些加工中需要的工具。有了這些利器,王彥貴在操作中顯得得心應手。以這個一次裝卡兩件工件的工裝為例,用了它,不僅加工精度上去了,工作效率也提高到原來的2到3倍。要知道這種零件加工批量都很大,常常是幾百上千件的任務量。每件效率提升2到3倍,這樣算下了節約的時間就非常龐大了。也因如此,廠里一有重大的任務,常會交給他來做。
除了在加工中精益求精,王彥貴在技術上同樣腳踏實地,敢啃硬骨頭。這種專研的品質也成為他工作上不斷進步的助推器。在王彥貴所在的二分廠,經常會遇到形狀復雜、關鍵點多、精度要求高的新型工件。一線操作員對這些工作往往避之不及,而愛鉆研的王彥貴總是抱著圖紙反復琢磨,一次次改進加工方法,改制刀具,不斷嘗試修改電腦程序……原本中間工序多、周期長、效率低、成本高的難活,在他手里變成了簡易的拿手活。
“像鏜這個孔,我們以前都是鉆角。”王彥貴對著一個上小下大,底部還有“腳”的白色柱狀工件講解到:“鉆空角,要的刀具比較多。像我做的這個刀桿,這邊是鏜刀頭,后面是倒角。用它做加工,只需要鉆一刀,就能一次完成鉆、鏜兩道工序。同樣的加工,以前要用到4到5把刀,現在只用兩把刀。”
從業十二載,對工作始終熱情、認真的王彥貴不僅成為公司的業務骨干,獲得的個人榮譽也滿滿鋪了一張桌子。王彥貴告訴記者:“一個人的收獲不是真正的收獲,大家的收獲才是真正的收獲。”在工作現場,經常有員工前來向他請教技術問題,他從來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他的帶領下,班組同志都卯足了勁兒向他看齊,以點帶面的,促進了班組整體技能水平的提高。王彥貴的同事也先后在公司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王彥貴的努力也得到了廠里領導的認可。云南昆船機械有限公司二分廠廠長黃健這樣評價他:“王彥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班組的年輕人在當中起了一個很好的帶動作用。他整個班組的年輕人學習的勁頭都在上升,他們經常探討一些問題。我認為,他的這種精神就是我們中國一種傳統的美德——傳幫帶。”
專注做好一件事,平凡的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績。所謂工匠,就是像王彥貴一般,面對工作,迎難而上;面對學習,孜孜不倦;面對同事,誨人不倦。
(本文由中國機床商務網小編根據云南衛視——云南新聞聯播欄目——《【勞動者風采】用機床“繡花”的操作工——王彥貴》視頻整理)
上一篇:方文墨:大國工匠 為國鑄劍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機床商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機床商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機床商務網,//www.hzzhongling.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今日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