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表示,中國一貫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將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作為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一是加強適應氣候變化頂層設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對當前至2035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作出系統謀劃。二是強化地方行政區域和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印發《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三是開展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了39個城市作為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積極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的建設路徑和模式。
問答如下↓
??南方周末記者:在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氣候適應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中國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和行動,對于COP29上氣候適應相關談判中方有何期待?
夏應顯:如您所說,近年來,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影響日益加劇,極端降水、臺風、高溫、極寒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日益頻繁,今年我國多地還出現了海水倒灌現象,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當前面臨的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中國一貫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將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作為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一是加強適應氣候變化頂層設計。2022年,我們聯合其他16個部門印發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文件,對當前至2035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作出系統謀劃。二是強化地方行政區域和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各部門、各地方積極采取行動,截至目前,全國絕大部分省份已印發實施本地區的行動方案,13部門聯合印發《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有力推動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三是開展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了39個城市作為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積極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的建設路徑和模式。此外,我們還積極推動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強化黃河流域、青藏高原等重點區域適應氣候變化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推動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著力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強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提升重點領域和關鍵區域氣候韌性,積極防范氣候風險。
在今年的COP29氣候談判中,適應問題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重要關切和優先事項。去年迪拜大會達成了阿聯酋氣候韌性框架,進一步細化落實巴黎協定關于全球適應氣候變化的目標。我們期待今年巴庫大會繼續就氣候韌性框架的實施,特別是發達國家承諾到2025年適應氣候變化方面資金翻倍作出安排,提升各方互信。????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