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展會快報】評獎作為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簡稱“中國工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挖掘在工業制造專業領域實現關鍵突破、引領產業發展、具有突出效益的優秀產品和技術。本屆中國工博會一方面錨定產業前沿,展示國際精尖領域,另一方面聚焦歷史傳承,宣揚精益求精精神,在專題展區和獎項設置方面具有突破性創新。獲得本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CIIF大獎及CIIF工匠獎的名單如下:
CIIF大獎角逐再掀高潮
二十余年來,中國工博會獎項評選始終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少而精”的原則,持續發揮在工業制造領域引領作用,“CIIF大獎”含金量、權威性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1)
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參評的“17.5萬立方米MARK III薄膜型LNG運輸船”,該船型是企業按國際最新的LNG船設計理念,自主研發設計的大型LNG運輸船,綜合經濟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配備最新技術的雙燃料推進系統,可降低甲烷逃逸和碳排放,可滿足目前最為嚴格排放要求。
(2)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參評的“多功能海上風電運維母船研發與應用”,該船型具備DP2動力定位能力,能在有義波高2.5m的惡劣海況下工作,可實現深遠海的風電運維能力,屬于亞洲首制項目,國內尚無同類產品,較國外同類型運維船相比,該船型布置更緊湊、功能更齊全,并在運維和修纜功能上均有領先優勢。
(3)
南京工業大學參評的“基于微流場反應技術的生物基材料及專屬設備”,該展品實現了棉籽油、地溝油等生物質資源對石化資源替代,實現了可循環再生,支撐循環經濟和綠色發展,尤其在鐵路隧道建設、工程防腐等領域已取得重大應用,突破了國外壟斷,保障了生物基聚氨酯及下游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戰略安全。
(4)
同濟大學參評的“復雜高濃度溶液原價態原形態原相態實時監測儀”,破解精密儀器現場運行的難題,實現了在企業真實工況流體力學條件下,對儀器關鍵技術參數和整機性能的精準控制,可對工業過程復雜高濃度液體進行原價態原形態原相態實時直測的儀器,檢測濃度超朗伯比爾定律上限達10萬倍,無需任何預處理、不產生任何實驗室污染。
(5)
北京凱普林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評的“雷霆150kW超高功率光纖激光器”,該展品是全球首臺150kW超高功率光纖激光器及測試系統,創新性提出用于抑制光纖激光器非線性效應的飛秒激光刻寫高功率光纖光柵制作工藝,可控制輸出激光的光譜線寬及SRS光譜濾波,具備高承載功率、低溫度系數和多種非線性效應限制功能。
(6)
節卡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參評的“JAKA MAX系列工業協作機器人”,該機器人采用一體化關節模組設計,將電機驅動器集成其中,本體內部線纜數量減少至傳統集總式驅動布局的10%以下,具備1kHz的高控制速率和微秒級同步精度,確保實時控制性能,采用碳化硅功率器件的應用,提升了電機控制性能,減小了驅動器體積,提高了能源轉換效率。
(7)
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參評的“半導體設備用6N61 SP鋁合金”,企業通過與國內半導體設備龍頭企業、科研院校的緊密合作,開發出半導體設備用高性能6061鋁合金產品,產品具有高潔凈、高均勻的特性,并且產品的陽極氧化膜具備高耐腐蝕和高耐擊穿電壓的優點,是國內目前唯一量產且被廣泛應用在蝕刻機、薄膜沉積設備、離子注入機的產品。
(8)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參評的“新一代超高強度聚乙烯纖維及專用樹脂”,該展品對標國際前沿,攻克超高強聚乙烯纖維產業鏈核心技術,開發新一代超高強度聚乙烯纖維一步法紡絲技術、高端制品UD布制備技術以及高端烯烴催化聚合等核心技術,并形成了300噸/年超高強UHMWPE纖維,57000噸/年高性能UHMWPE纖維專用樹脂產業化裝置。
(9)
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評的“朱雀2號運載火箭”,該火箭突破了液氧甲烷雙低溫火箭的關鍵技術,是全球首款連續發射成功的液氧甲烷中型液體運載火箭,也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軌并連續發射成功的液氧甲烷推進劑火箭,開創了低成本發射和重復使用的新領域。
(10)
上海御風未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參評的“E6純電動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該機型是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具有部署快、隱蔽性高、機動性強、可同時搭載多種載荷等特點,采用了獨特的可收放旋翼技術,垂直起飛后可將多旋翼系統收入機身,大大提升了無人機的航時航程,最大飛行速度達130公里1小時,純電動力帶載航時 4.5小時、空載航程近500公里。
CIIF工匠獎彰顯匠人精神
“CIIF工匠獎”作為本屆中國工博會特別增設的人文賽道獎項,致力于挖掘工匠精神內涵,弘揚和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為弘揚匠心精神,激勵研發團隊、個人不斷提高技術能力、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提升,CIIF工匠獎旨在表彰在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市場表現、品質意識、合作共享等方面展現出卓越工匠精神的個人和團隊。
1
安川電機機器人事業部
安川電機提供了伺服、變頻器、機器人等機電一體化技術和產品,以及自動化等多種解決方案,其i3-Mechatronics理念更是在自動化解決方案基礎上增加“數字數據管理”,在汽車排氣設備焊接環節實現提高生產效率約22%。迄今已連續參加了12屆工博會的機器人展,且每一年都有新的突破和創新。團隊自成立以來便一直致力于為中國的產業先進化作出貢獻,不斷向中國市場提供享譽世界的產品和技術。
2
廖本仁博士團隊
廖本仁博士團隊現有技術人員56人,其中教授級高工1人,高級工程師8人,工程師19人。主要承擔新產品新工藝開發,三廢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理等技術開發工作。團隊圍繞特種功能材料、催化材料、生物活性分子等領域新產品和綠色新工藝技術研究,先后完成了多個技術攻關和產業化項目,廖本仁博士團隊也積極參與政府重大科研項目,為實現新材料“高端制造”回歸上海,做出了貢獻。
3
葛均波院士
葛院士首次發現心肌橋血管內超聲特征性“半月現象”,將心肌橋檢出率從不到5%提升至95%,該發現被編入國際經典心血管病教科書,成為現行“心肌橋”診斷國際通行標準。自研世界首個經心尖二尖瓣夾合器,填補了國內外在二尖瓣返流微創介入領域的空白。葛院士團隊研發的Excel支架自問世以來,已在全國超過2500家醫療機構獲得臨床應用,并出口到俄羅斯、新加坡等十余個國家,平均每年有超15萬例冠心病患者獲益,每年累計節約國家醫療費用超過200億元。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