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再制造是一個充分運用現代先進制造工藝技術、信息技術、數控及自動化技術等高新技術對廢舊機床進行可再制造性評估、拆卸以及創新再設計、再制造、再裝配的過程。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再制造產業十分完善,各個國家都有完備的再制造產業鏈和相關的法律法規。以美國為例,美國建立了國家再制造與資源回收中心、再制造工業協會與研究所等專業的相關機構,并且擁有大量再制造企業和從業人員。這些機構、企業和人才,有力保障了再制造產業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
反觀我國,再制造產業一直不溫不火,雖然從多年前就有聲音呼吁著要打開機床再制造市場,推動機床再制造的發展,但是直到今天,機床再制造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整個產業的發展也一直打不開局面,這是為什么呢?
01、經濟效益不高,機械廠商不愿參與
雖然機床再制造更加綠色節能,但是很多國內機械廠商并不愿參與。為什么呢?因為實際的經濟效益太低了,特別是一些中小型機床,如果讓制造商從事再制造,其成本遠遠高于同一產品的制造成本,這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畢竟企業還是要以經濟利益為主的。
2014年,綠色產業聯盟有關領導,就曾試圖與我國一家量產非常大的機床制造企業洽談回收CKA6150系列數控車床進行再制造事宜。因為這一型號機床具有部件標準化、圖樣及工藝標準均一等特征,可以借鑒“內燃機”再制造的成功經驗。該制造企業對回購模式非常感興趣,但是,制造廠商只愿意采用以新機床“置換”舊機床的方式回購舊機床,而舊機床再以更低的價格直接銷售、流入到更低端市場。為什么呢?因為再制造的成本太高,對于制造廠商來說不如直接推銷新機床更劃算。
02、部分機床再制造存難點
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需要進行再制造的機床的確很多,但是能實現再制造的機床并不多,很多機床的再制造依然存在難點。
20世紀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大型國有企業和特殊制造領域進口了一批來自瑞士、德國和美國的高精尖設備,至今都是難得的好設備,所以通過更換傳動鏈環節的磨損部件,更換數控系統等再制造措施,具有非常高的再制造價值。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歐美制造業疲軟,一批制造企業已遷到中國和東南亞,加之中國一些懂行的二手設備商到歐美“淘”這些高精度二手設備,而這些二手生產線和二手設備進入我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再制造。
不過對這類機床進行再制造存在一些難點。上述這些設備的原值均在500萬元/臺以上,其定位精度可達0.003mm以內,使用10年以上的定位精度基本可以保持到0.005mm左右,比我國目前生產的新機床精度還要高。特別是精度的保持性,也是我國機床制造企業難以達到的。所以盡管這些部分機床的再制造價值非常高,但能進行改造,以及能改得好的國內企業并不多。
03、國內用戶對再制造機床的接受度低
國內用戶的不買賬也是機床再制造打不開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國內客戶普遍認為機床再制造價格太貴,大家對再制造的投入和回報還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再制造一臺機床成本一般是新機的50%~60%,發達國家的客戶能接受,但是,國內客戶能接受的范圍僅30%,普遍覺得太貴了不如買臺新設備。
而且,在重視創新的大環境下,很多人更專注于新品的研發和使用,認為再制造產品一定比不上新產品,服務和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因此,機床的采購商更傾向選擇新產品而不是再制造的機床產品,這阻礙了再制造產品市場的擴大。
總而言之,機床再制造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道路崎嶇。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它既不是金山銀山,也沒有統一的模式和標準,指望它“撈一筆大的”是不可能的。但是,它既符合我們節儉辦大事的國情,又符合我們再制造生產模式,能為我們再制造行業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空間。它是對舊設備的消化理解、通過再制造提升原設備的性能,能夠通過新的制造工藝、熱處理工藝、數控應用技術解決及替代缺損備件帶來的難題。通過對終端產品工藝技術的理解,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再制造設備的效能,終達到綠色制造、循環利用的目的。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