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機床上下游】2016年,董明珠一句“格力要把數控機床做到”引起網上連續幾年的關注。雖然不少人對“”的目標完成度存在爭議,但格力造出了機床確是不爭的事實。從2017年8月格力生產的五軸加工中心在第三屆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投資貿易洽談會亮相,到去年格力自主研發的首臺光纖激光切割機正式下線交付客戶,格力的機床事業可謂如火如荼。

格力研發的光纖激光切割機
近,又有消息曝出,格力電器繼早些時候宣布擬30億元參與收購芯片項目之后,又大舉進軍模具行業。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格力模具已成功牽手中國商飛、寶馬、通用、沃爾沃,廣泛服務于航空、汽車、消費電子行業的名企。格力官方亦透露,格力模具已成為國內除了富士康外單體大的模具公司,擁有珠海、武漢兩大生產基地以及4個工廠,硬件投入超過30億,可完成從產品開發3D打印到開模、整生產系統交付的全過程,為客戶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其實不管是造機床還是發展模具事業,格力都不算是無的放矢。首先,無論是格力的主營業務——空調,還是其它正在發展的多元業務,在生產中都需要用到機床。由于發展原因,我國在機床領域尚存在短板,而國外對相關技術的限制也使我國相關企業在機床研發和使用中頻頻受限。格力研發機床無疑打通了上中下游產業鏈,這對于格力壓縮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無疑是有利的。
其次,同機床一樣,模具行業也與格力主營業務直接掛鉤。目前,由于國內大多數空調企業都不具備自己開模的能力,導致國內空調產品在外觀上同質化現象嚴重。同時,國內模具產業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小,技術完成度大,很多企業都不愿意在這個領域投資,因此我國模具產業對外依賴度高。作為國內空調電器的之一,格力自然希冀通過掌握模具的核心技術來打破局面,從而為其家電業務以及未來發展贏得更多先機。
整體而言,格力目前打造的“多元發展格局”都是在其主營業務的基礎上進行延伸,這也符合世界上很多公司的發展思路。那么格力模具的發展情況如何呢?
據了解,格力模具起步于1985年,至今已有33年的發展歷程。其前身為冠雄塑膠廠,后與海利空調廠合并為格力空調廠,并以分廠為單位研發生產相關模具產品。2013年,格力正式成立精密模具公司,并開始獨立經營模具產業。目前,格力研發、設計與制造的模具類型已涵蓋家電、汽車、馬達鐵芯、熱交換器、辦公器材、電機塑封、3C、光學器件、不銹鋼廚具、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并擁有2000套的精密加工設備,具備年產量3500套精密模具的能力。
在技術上,據格力官方透露,目前格力模具亦取得較大突破。以高沖類模具為例,由格力精密模具公司自主研發,在沖次速度上已追平企業,通過對模具結構創新,模板加工工藝創新,使其核心部件精度可達0.001毫米,高沖壓速度可達380沖次/分鐘。

從機床、汽車、芯片,再到如今的模具,格力顯示了其勃勃雄心。現在的格力,已經不單是某一環節的參與者,而是集生產商、使用商、銷售商和技術服務提供者多重身份為一體。未來的格力將帶給我們什么樣的驚喜,就讓我們繼續期待吧!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