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機床人才】在我國古代,職業被劃分為四類——“士農工商”,工人階級被排在了末流之中。但相較于商業,因為商人始終在物質財富上高于其他職業,所以工業在古代稱得上是實質上的墊底。到了現代,雖然工人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主人之一,但是這個職業依然還是一個看起來不那么“吸引人”的職業。

盡管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工人是個不受人“待見”的職業。但是事實上,工業并不比其他任何行業低一等,工人也不比任何職業低一級。工業是基礎行業,是立國之本,高樓大廈、堅船利炮都需要工人去完成,工業和工人理應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如果想讓人們對工人和工業改觀,個人認為教育是極為關鍵的一環。我國目前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大家不重視工業、不重視工人的極大因素。試想一下,現在連有的老師都對學生說:“不好好學習就去當工人。”這樣的話,老師都不能給予他人教育上正確的觀念,何談其他人呢?
要知道,一個好的教育制度可以讓人們對工業改觀,甚至是極大地促進工業的發展。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上工業發達的國家之一——德國的教育制度,看看他們是怎么培養工人的,看看他們是如何發展工業的。
德國近代的教育制度始于1806年(普魯士戰敗于拿破侖),開創了服務全體公民的義務教育。
封建的等級傳統加上德國人的務實精神導致封建教育制度結束,分軌制誕生。分規制下一種是與大學銜接的文科中學,另一種是訓練平民子弟的國民學校和職業學校。
1920年頒布的法律規定:所有兒童接受四年基礎教育,四年以后開始分軌。覆蓋全民與分軌制兩大特征使德國教育效果顯著。其義務教育使得德國成為文盲率低的國家,職業教育則培訓出的工人托舉起它的制造業。
德國小學四年只有四年。四年后學生們分到三種不同類型的中學:主體中學,實科中學,文科中學。
主體中學,(也就是職業學校),其學制5年,即5—9年級。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接受職業培訓,沒拿到主體中學的畢業證書很難找到職業培訓崗位,而在德國沒有經過職業培訓不能上崗。
實科中學,其功能也正是中間性的橋梁作用。一方面學生畢業后可以接受職業教育,進入專業學校和專業學院,另一方面成績很好可以轉入文科中學。實科中學學制6年,即5—10年級,比主體中學多一年,可使主體中學中有能力的學生轉入實科中學,獲取這里的畢業文憑。
文科中學,按照巴伐利亞州的規定:“文科中學學生讀完10年級后進行考試,合格者才有資格進入文科中學高年級就讀,不合格者轉入其他類型學校學習。”
這樣的分流制度,學生更早進入了職業學校,使得職業教育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吸引力,而不僅僅是依附于高考、中考等考試的陪襯。職業學校擁有跟其他文理科學校公平發展的機會。
并且因為職業學校被國家、社會所重視,也使得職業學校擁有更多的資源,培訓方向眾多、培訓專業細致。學生擁有更多種類的職業學校可以選擇,有更多的專業可以選擇。當學生擁有更強的職業能力,就可以轉向技術人員、技師方向。而在德國社會中,的技工和藍領將得到更高的薪水和聲望。
可以說,德國工業今天如此發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體制造成的,因為對于工業來說,不僅需要的技術人才,而且還需要的操作人才。對于工業的發展,一個好的工人是多么難得,一個好的技工又是多么可貴,我相信不需要我贅述。而擁有這么多工業人才的德國,在工業上很難不獲得成功。
(資料來源:《吾國教育病理》)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