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生使用的儀器越來越小,汽車制 造業使用的暇簡直徑也只有幾十微米。 這種小型化的趨勢方興未艾。在柏林新 建的微生產技術應用中心(AMP),研究 人員致力于為各行各業的客戶開發微細 零件和結構件。蔡司的7臺測量機在他 們的研究過程中大顯身手、各展奇能。
在微小生產技術中心,尺寸為微米級的工件,涉及許多生產和測量技術的挑戰一圖片顯示的是一個硅材料零件
工業和科學領域正在進入更小的規模 尺寸。因此,2011年底微生產技術應 用中心應運而生。新大樓是柏林生產技 術中心(PTZ)的一部分,里面有兩所學 院:F「aunhofe「生產系統及設計工藝學 院(IPK),以及柏林工業大學的機床 和工廠管理學院(IWF)。
PTZ的大約20位科學家、3位技術人員 和約40名學生助理在微生產技術應用 中心控制嚴格的環境中工作:相對濕度 穩定保持在45%一55%之間,溫度波動 限于1攝氏度,實驗室限于五分之一攝 氏度。即使是zui 輕微的溫度波動也會導 致工件報廢:如果滾刀刀片有極其細微 的膨脹,機器將無法滿足加工精度的要 求。這是一個的案例一在這種微觀 生產技術情況下制造的商品,至少具有 一個以微米級的尺寸標的。
生產的極限
在醫療技術、動力和驅動技術、汽車、 航空航天、精密工程及工具制造和模具 制造行業的公司都極大地受益于AMP可 控的環境。以他們為代表的研究人員在
h. c. Ecka「t Uhlmann博士的指導下,努力開發微小部件和結構,并盡zui 大可能 優化生產工藝。他們采用了一系列的加 工方法一從微小的鉆石鑲嵌工具的加工 至激光材料加工,再到精密硬質合金刀 具的銳J。雖然研究項目各不相同,但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經過可靠的測 量技術的檢測,這也是在同一個世界里一個小個子的銷釘遇見一個巨大的箭 頭時,wei 一能夠保證它們互識的依據。“ 我們必須不斷檢查我們所做的一切,” F「aunhofe「 IPK的Di「k Obe「schmidt博士 說,接著他又補充道:“我們的研究是生 產的極限。”五臺坐標測量機、一臺計算 機斷層掃描儀和六臺顯微鏡在AMP用于質量檢驗。大多數設備是蔡司產品,安裝在超精密的實驗室內。該系列設備需 要監測工件的廣譜性和員工面臨的測量 要求。這個范圍包捂從結構尺寸僅有幾 百納米,只能用顯微鏡檢查的零件,到 尺寸在毫米范圍內、有大量的幾何特征 需要不同的測量原理進行檢查的大型零件。
為了評估生產和測量潛力,AMP科學家們使用參考工件一如20微米大小的芯片的幾何形狀
一窺究竟 AMP柏林技術中心在開業時購買了一臺 蔡司O一INSPECT復合式測量機和一臺 蔡司METROTOM 800計算機X射線斷 層掃描儀。這是2011年年底經過嚴格 的考核評估做出的采購決定。
從那時起,研究人員已經用METROTOM 檢查了數百個男損的微型部件一即使用 X射線檢查部件,從而生成能夠顯示部 件所有特征的三維模型。然后操作人員 用蔡司CALYPSO測量軟件將其直接與 CAD模型進行對比。公差的大小以不同 色彩顯示,簡單明了。目前,研究人員 已經將測量機用于傳感器和醫療技術的 開發項目中,以確保孔徑達到或略小于 50微米。將來,在工具制造、模具制造 和生物技術方面還將增加其它的任務。 科學家們對所選擇的測量機感到非常滿意:“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儀具有神奇 的能力,能夠看到部件內部,以此確保 產品質量,”Obe「schmidt博士非常高 興地說,然后又補充說:“當檢測泡沫和復合材料時,這一點幫助相當大。”
日常工作中的可靠幫手
購買蔡司O一INSPECT的決定使AMP 得到了無法估量的回報:“這是一臺 非常適合我們日常工作的設備,它 可以快速簡單地提供可靠的測量結 果,”Obe「schmidt博士總結說。該測 量機的兩個性能特點,確保了AMP 的工作順利完成:首先它操作簡單,適合不斷變化的工作任務。工作人員經過 簡單的培訓之后,可以迅速編寫新工件的測量程序。**,蔡司O一INSPECT 具有兩種不同的探頭:接觸式探頭和 光學探頭。因為某種工件部分特性可能只能采用光學測量,而另外一些特 性可能只能采用接觸式探頭,根據 Obe「schmidt博士的說法,“這種探頭 組合形式非常適合我們的測量要求。” 蔡司O一INSPECT現在是AMP使用頻率較高的測量機,并且每天都在運行,縱觀使用的效果,無論是對整個測試件進行測量,還是在注塑機上單獨檢測幾何 形狀都表現不錯。
Obe「schmidt博士認為,復合式測量機技術是他正在見證的生產技術發展趨勢中的例子:在一個單一的系統中整 合了不同的方法。盡管將AMP全部的測 量任務結合在一臺機器中可能無法很快 實現,但是由于選擇了測量機,針對任 何微型部件,AMP幾乎都擁眾多的測量解決方案。對于Obe「schmidt博士來 說,可靠的測量技術與微小產品生產緊密相聯:“測量技術通常是更高精度技術創xin者。由于我們也將這種理論應用在我們的工作領域中,因此我見 證了機械工程技術在日常工作中取得的 巨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