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延續了2012年經濟發展態勢,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為7.6%。2014年仍然是一個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控風險的調整年。只有穩定財政金融架構,逐步釋放累積的風險,經濟結構調整才能順利進行。
對于2013年中國經濟運行分析如下:
*,工業回升,但實體通縮依然。2013年第三季度工業開始回升,中國采購人指數PMI連續超過50%,上升趨勢明顯,工業增加值增長率接近10%這一中國工業長期增速下限水平,經濟已經出現了企穩跡象。反映生產者價格水平的PPI(生產者價格指數)持續兩年為負值,意味著實體經濟一直處于通縮狀態,應大量去庫存和產能,但很多企業只存在去庫存,而去產能則一直步伐緩慢,這與地方稅收返還、金融支持等有關。在產能不能有效退出的情況下,財政、金融資源的大量持續流入和補貼,阻礙了工業部門調整,并將成為今后幾年困擾經濟有效復蘇和工業部門經濟效益提高的主要問題。第二,出口回升,投資靠地產和基建,消費下降。與2012年同期相比,三大需求中出口復蘇比較快。出口下半年復蘇的原因是:歐美經濟走穩帶動了中國出口,圣誕采購將進一步推動2013年外貿復蘇步伐;貿易條件改善,盡管實際有效匯率和名義有效匯率雙雙走高,但進口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貿易條件改善,出口加工企業利潤回升;出口退稅政策下半年仍有7000億元額度可供使用,出口成為2013年穩定經濟的重要工具。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仍主要靠地產和基建投資,這種投資模式的可持續性一直是社會關注的問題:政府、企業負債過高,而且利率水平也處于較高的階段,金融風險不斷累積;社會率不斷下降,外商投資下降,企業自主投資意愿下降,制造業投資下降很快,服務業投資領域的更多開放很重要;房地產作為地方經濟的支柱,一直存在非常高的風險。導致2013年消費增長下滑的短期政策因素是新一屆政府加大反腐敗力度、公款消費大幅下降等。長期制約因素主要是:經濟減速會直接導致收入預期下降,降低消費;由于收入差距大、福利覆蓋水平低,導致居民消費傾向下降;財富效應低,中國居民的財產性收入主要是房地產、儲蓄和股票等,房地產價格畸形已經是拉大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股票市場熊霸,投資者資產縮水,而儲蓄利率自由化推動居民儲蓄收入有所增加,對消費有所支持。第三,物價穩定。2013年上半年CPI漲幅為2.4%,下半年物價保持在2.6%的水平,全年物價維持在2.5%,而PPI在2013年將保持負值。經濟復蘇緩慢,中國經濟增速也處在平穩水平,表明總需求不會大幅擴張。而國內糧食已經實現九連增、工業生產能力充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這些均會抑制物價上漲。不過,一些推升物價的因素不容忽視:比如,中東政局不穩導致石油價格上漲,國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價格改革可能有較大推進等。第四,金融風險。2013年中國金融市場波動起伏。當前,直接的金融風險在結構上表現為嚴重的同質化金融機構期限錯配、央行人民幣創造機制依賴于外匯占款、地方政府債務的不可持續、企業負債高和“影子銀行”蘊藏的風險。金融風險直接影響到經濟的貨幣寬松條件,1至8月社會融資總規模已達12.54萬億元,預計全年超過18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已成定局,經濟靠貨幣推動的格局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