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美國家教育學發展狀況
閱讀:300 發布時間:2022-3-21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引起了教育的變革,也引起了教育學的 變化。過去教育學主要限于論述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三輥卷板機后來則提出了終身教育,要求建立終身教育學。
從教育作為起點訓練的觀念過渡到繼續教育的觀念,這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學的一個特征,美國從20世紀50年 代后期起,發起了中小學課程改革運動,要求改變中小學各學科內容陳舊、落后的現象,實現學科內容的現代化, 以適應資本主義國家培養大批科技人才的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J.S.布魯納的《教育過程》(1960)一書,對課程的改革從理論上作了論述0 7 0年代開始,歐美出現了教育從科學化轉向資產階級人性化的趨勢。
布魯納的課程論主張,也從強調知識的結構,轉向重視培養交際、感情、關心社會等活動性學習的課程,以適應資本主義社會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歐美學校中引起了教學方法 和手段的變革。
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錄音機、錄像機、閉路 電視以及電子計算機等進入教學領域,引起了教育工藝 學、教育技術學等新的教育學科的發展。在教育理論 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教育哲學流派影響較大的有實用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分析主義、要素主義、 水恒主義、新托瑪斯主義以及改造主義等。
當前分析派教育哲學影響較大。這一派教育哲學著重對名詞、概念術語三輥卷板機的語義進行注釋,而對教育的歷史、現狀和時代所提出的教育的新情況、新問題卻不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