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上銀KK模組怎樣加速推動中國制造業自動化轉型的
閱讀:236 發布時間:2022-7-12制造業經過了幾輪的大轉移,發展到今天為止,制造業原本的全人工作業模式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步伐,必須進行自動化的更新了,才能夠改變現在人力日益缺乏的局面,提高效率,提高產能。那么自動化行業中上銀kk模組是怎樣加速推動中國制造業自動化轉型的。
即現在世界跟隨型發展的國家和地區,在勞動力成本在上升的時候,貿易摩擦增加,貨幣的升值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都采取應對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路徑是提升產業的自動化水平。例如,在20世紀時,日本制定了《振興特定電子工業及特定機械工業臨時措施法》,成立了自動化推進協會,以通產省為主積極推動產業提高生產率和質量控制。成立租賃公司,通過財政金融等手段,鼓勵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模組)的大范圍應用。又如,20世紀80年代,中國臺灣分別制定了《生產自動化推行計劃》,《產業自動化計劃》。通過開展自動化運動,產品質量效益得到大幅提高。根據中國臺灣地區1993年的自動化調查,新采用自動化生產設備的制造業企業平均不良品率下降了19.16%。從1986年到1991年,橡膠制品業和交通工具行業產值質量指數提升了15%到30%。由于采用了自動化使得這些國家和地區快速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保證了經濟健康的穩定增長。
目前我國的工業機器人(模組)滲透率是非常低的,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裝備制造生產環節自動化水平低,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率只有13%,是各個模塊中的,嚴重限制了生產環節的產業鏈與其他環節信息化的連接。其次,自動化水平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現在的自動化水平低于中國臺灣地區1995年的水平,與美國1993年相當,與日本1988年相當。另外一點,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低成為兩化融合的瓶頸。兩化融合的一個瓶頸就在于傳統的制造業方面,而不是在于信息化方面,不是技術軟件有多么強大,就可以和機械化去結合,恰恰是傳統制造業缺失的東西太多,造成兩化融合沒有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未來的幾年內,中國要想實現兩化深度融合,必須抓住提升傳統產業自動化水平這個關鍵因素,在產業自動化生產過程中,從工藝規劃、工時分析、工位布局、生產線行為分析、物流性能分析、焊接管理、工程圖解、產品配置管理、產品變更管理、工程成本分析等開展自動化研究。下大功夫提升自動化領域的技術水平和適用于中國產業特色的服務能力,大力開展自動化產品應用和普及計劃,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引導和支持自動化應用發展。
從產業規模和產品形態看,中國似乎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甚至有人稱其正從后工業化時代向知識網絡時代過渡的階段。但從生產工具的自動化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標準判斷,中國的工業化還處在中前期,離知識網絡時有很大差距。全行業正處在向單機自動化,單元自動化發展過程,遠沒有達到自動化工廠階段。我國在工業化還未完成的情況下,希望通過信息技術帶動,跨越自動化階段,從機械化直接進入智能化階段遇到了很多不可克服的困難。因此我們說,自動化是兩化融合的橋梁和必經之路,是兩化融合的基石,沒有生產工具的自動化就不可能進入到兩化融合的新階段。
結合兩岸制造業發展現狀,中國臺灣地區的上銀科技和銀泰科技,投入巨資分別研發出適合國情發展的工業機器人產品,比如上銀KK模組,銀泰KM模組, 都是性價比非常高的產品,應用成本相對國外機械手而言成本低廉,自動化程度高,在兩岸制造業界迅速普及,為我國制造業自動化更新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中國制造業制造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具有劃時代意義。
上銀KK模組的運用確實是推動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上銀kk模組也給大家的工作帶來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