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污水處理系統的調試
1、生化處理系統工藝調試
工藝調試是污水處理站投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其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是發現并解決設備、設施、控制、工藝等方面的問題,使污水處理設施能投入到正常運行;2.是實現工藝設計目標,即出水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要求;3.是確定符合實際進水水量和水質的各項控制參數,在出水水質達到設計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運行成本。
調試的主要內容有:*、帶負荷試車,解決影響連續運行的各種問題,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礎;第二、生物膜培養和馴化,主要是積累處理所需微生物的量并使生物膜適應現有的水質;第三、確定符合實際進水水質水量的工藝控制參數,在確保出水水質達標的情況下,盡可能降低能耗。
2、帶負荷試車
在確定以上各步工作準備到位的情況下,聽從指揮安排,逐步開啟水處理設備、管道中間的所有閥門和其他關聯的附件,操作過程要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在調試期間可按相關操作規程和現場調試指令執行,調試結束后進一步完善所有各項操作規程),各專業人員要適時觀察和檢查各處理單元及設備的運行情況,按工藝流程順序啟動其它設備。
3、主要水處理單元生物膜的培養
本水處理系統中的是該系統的主要處理單元,必須對水處理單元進行生物膜的培養才能保證整個工藝系統的正常運行。即要在缺氧池、接觸氧化池內實現活性污泥的掛膜,形成生物膜,具體視現場情況(一般以處理后的出水水質達到設計要求來確定)確定。
a、生物池內*次作為原基菌水質應該采取生活污水和同類污泥菌進行馴化,調節PH值(6—9),即污泥澎脹活性后進行掛膜培養。
b、一般一個培馴周期為十五天,視生物相形成情況投加營養水原及物料,增加溶解氧的釋入,定時觀測活性污泥負荷及澎脹比例(水:泥為20—30%)。
c、達到(b)或載體形成生物膜,開始增添適量原生產污水,須約兩周時間穩定水質逐步達到滿負荷運轉,同時應加大活性污泥回流,保持充足的污泥比例(15—20%)。
d、應定時定量開閉風機,測定溶解氧指數和微生物相的形成及活動情況,同時注意風機溫度,確保設備正常運轉。
e、每天檢測一次微生物種類、物相、掛膜情況,定時定量補充養料,測定水質變化,確保生態平衡。
工藝設施
(1)格柵
在污水進入調節池前設置一道格柵,用以去除污水中的軟性纏繞物、較大固顆粒雜物及飄浮物,從而保護后續工作水泵使用壽命并降低系統處理工作負荷。格柵井設置鋼筋砼結構,格柵采用手動框式。
(2)調節池(集水池) 污水經格柵處理后進入調節池進行水量、水質的調節均化,保證后續生化處理系統水量、水質的均衡、穩定、又對污水中有機物起到一定的降解功效,提高整個系統的抗沖擊性能和處理效果。 調節池設計為鋼筋砼結構。
(3)水解酸化池 水解酸化池由池體、填料和布水系統組成。生物的厭氧發酵分為四個階段:水解階段;酸化階段;酸性衰退階段及甲烷化階段。在水解階段,固體物質降解為溶解性物質,大分子物質降解為小分子物質。厭氧反應池是把反應控制在第二階段完成之前,故水力停留時間短,效率高,同時提高了污水的可生化性。
水解酸化池啟動后,污水由布水系統進入池體,由池底向上流動,經細菌形成的污泥層和填料層時,污泥層對懸浮物、有機物進行吸附、網捕、生物學絮凝、生物降解作用,使污水在降解COD的同時也得以澄清。填料層的設置為提高水解酸化池污泥層的穩定性及微生物量起到積極作用,并起到了較強的截流作用,對去除水體的SS有較好的效果。
另外,兼氧狀態下的水解酸化池內很適合反硝化菌的生長。水解酸化池利用原水中豐富的碳源,對來自生物接觸氧化池的硝化混合液進行反硝化,將水中的硝態氮還原為N2排出,從而達到脫氮的目的。 水解酸化工藝水力停留時間短,一般為3-6小時,COD去除率20-30%,同時具有很強的抗沖擊負荷能力,COD容積負荷為1-3kgCOD/m3.d。
(4)接觸氧化池 生物接觸氧化工藝主要由填料、曝氣系統、進出水系統組成。通過投加填料,培養產生生物膜,有效的提高了活性污泥的濃度。與傳統活性污泥法相比,停留時間短、抗沖擊負荷能力強、處理效率高、污泥產量低。接觸氧化池分為兩級,總停留時間為3-6h,氣水比8-12:1,池中采用新型彈性立體填料,比表面積大,微生物易掛膜,脫膜,在同樣有機物負荷條件下,對有機物去除率高,能提高空氣中的氧在水中溶解度。
(5)MBR膜池 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為膜分離技術與生物處理技術有機結合之新型態廢水處理系統。以膜組件取代傳統生物處理技術末端二沉池,在生物反應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濃度,提高生物處理有機負荷,從而減少污水處理設施占地面積,并通過保持低污泥負荷減少剩余污泥量。主要利用沉浸于好氧生物池內之膜分離設備截留槽內的活性污泥與大分子有機物。膜生物反應器因其有效的截留作用,可保留世代周期較長的微生物,可實現對污水深度凈化,同時硝化菌在系統內能充分繁殖,其硝化效果明顯,對深度除磷脫氮提供可能。
(6)清水池 清水池主要用于儲存膜抽吸出水,便于膜反洗及中水回用。
(7)污泥池 定期監測MBR膜池內污泥濃度,當污泥濃度過高時,通過污泥泵排放至污泥池,污泥池內敷設曝氣管,使污泥進行好氧消化,經消化后所剩的污泥量極少,一般每年只需用吸糞車運出2-3次即可。
(8)設備間 設備間內主要有電器設備、風機、抽吸泵、反洗泵、加藥設備等。設計時嚴格控制,防止曝氣時污水倒灌。兩臺風機交替使用,為污水生物氧化及污泥好氣消化提供足夠的空氣。也可使用水下曝氣機提供空氣,無噪音,并可不建泵房;兩臺抽吸泵交替使用,并定期對膜系統進行加藥反洗。
(9)整個設備的基礎或坑池視用戶要求制作,可直接挖坑修平,裝進設備后再將土埋上,也可先做磚墻結構成或混凝土結構的整池基礎,設備就位后再蓋上平板,同時設備與池邊留有適當查修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