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迷你型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設備
迷你型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設備.我公司專業生產迷你型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設備。
*。
工藝采用AO及MBR*工藝。
可用于處理生活污水、醫療污水等多種水質。
排放可達到一級、二級排放標準。
設備可放地上、地下。
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生態工程化的濕地系統,其設計和建造是通過對濕地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的優化組合來進行污水處理。
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水質凈化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種植特定的濕地植物,建立起一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利用所建設施的高程差異,讓污水流經濕地系統,使得其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系統吸收或分解,進而讓水質得到凈化。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污水生態處理技術,一般由人工基質和生長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組成,是一個*的土壤(基質)-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
這項處理技術主要依托人工濕地,利用水位的垂直落差,充分利用各種生態理念,實現了出水水質高效的目的。
工藝流程
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的一般工藝流程包括預處理、水生植物池和集水排水3大部分。當污水通過系統時,其中污染物質和營養物質被系統吸收、轉化或分解,從而使水質得到凈化。
迷你型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設備
迷你型太陽能微動力噸污水處理設備
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即由池串聯而成,依污水水流方向分別為下行流、上行流運行方式,充分利用濕地去除污染物的機制,去除污染物更*、更*。
利用多級植物塘和植物床單元混合、主系統套子系統的結構、前處理設施結合污水回用設施等過程,讓污水經過植物氧化塘系統中各級濕地單元與各種高、低等生物群落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后成為具有生命活力的“活水”。
由于人工濕地的基質構成、水生植物、污水水質、氣候及季節等因素均會影響微生物的活性。因此,不同地區的人工濕地構成,其相應的配水方式均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科學設計,才能限度地發揮其凈化污水的功能。有廢水需要處理的單位,也可以到污水寶項目服務平臺咨詢具備類似污水處理經驗的企業。
迷你型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設備
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工藝特點
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凈化污水技術是一種生態工程或生物、生態方法,它克服了化學方法凈化污水易造成二次污染、物理方法凈化污水治標不治本的缺點,能發揮其投資費用、運行費用及運行耗能低和污水處理效果好的優勢。
此外,在指導思想上是依水體自然凈化能力恢復水體本來面貌,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融合了自然凈化和生物膜法優點,將污水凈化、污水資源化及美化環境有機結合起來。
工藝特點概括
投資建造成本及運行成本低;技術可靠運行維護簡單;適用范圍廣且出水水質好;對污染負荷變化適應能力強;美化環境促進生態循環。但另一方面有占地面積較大的缺點。
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適用范圍
經過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處理后的出水水質可以達到地面水水質標準,它實際上是一種深度處理的方法。特別適用于飲用水源和景觀用水保護,處理后的水可以直接排入飲用水源或景觀用水的湖泊、水庫或河流中。
故此,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處理技術適用范圍很廣,可在小區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湖水循環凈化及生態修復、水源保護區水質凈化、城鎮污水處理、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雨水洪水利用及面源污染治理等領域進行廣泛應用。
UNITANK是由比利時史格斯清水公司(SEGHERS)開發的,具有SBR和三溝式氧化溝技術的特點,由3個矩形池組成,3個池通過彼此間隔墻上的開口實現水力相通,每個單元都配有曝氣系統,可以表面曝氣或鼓風曝氣,中間池始終作曝氣池,兩個邊池既可作曝氣池也可作沉淀池,設有溢流堰,用于排水和排放剩余污泥。污水可以交替進入任一池,可以實現連續進水連續排水。
UNITANK運行周期包括兩個主體運行階段和兩個較短的過渡階段,兩個主體運行階段運行過程*相同,運行方向相反,如圖5所示。*個主體運行階段包括以下過程: ①污水進入左側池內,因該池在上個主體運行階段作為沉淀池時積累了大量經過再生、具有較高吸附及活性的污泥,且污泥濃度較高,可以高效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 ②混合液同時自左向右通過始終作曝氣池的中間池,繼續曝氣,有機物得到進一步降解,同時在推流過程中,左側池內活性污泥進入中間池,再進入右側池,使污泥在各池內重新分配; ③混合液進入作為沉淀池的右側池,處理后出水通過溢流堰排放,也可在此排放剩余污泥。*個主體運行階段結束后,通過一個短暫的過渡段,即進入第二個主體運行階段。第二個主體運行階段過程污水流向相反,操作過程相同。此外,通過對系統時間和空間的控制,適當增加水力停留時間,可以形成厭氧、缺氧和好氧條件,實現脫氮除磷。
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處理技術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術(O3-BAC)將臭氧化學氧化、活性炭物理化學吸附、生物降解、臭氧消毒技術合為一體,是當今各國飲用水深度處理的主流工藝,在國內外均有大量的水廠實際運用。以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 組合工藝處理黃浦江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對CODMn、UV254、三鹵甲烷前體物、AOC 的去除率分別為24%、35%、31%、63%。采用“預臭氧氧化+常規處理+GAC/O3-BAC深度處理” 工藝針對南方某市微污染水進行中試研究,O3-BAC 工藝對有機物、CHCl3的去除效果和吸附壽命均優于GAC 工藝。以廣州東江水源水為原水,研究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CODMn、NH3-N、NO2--N、濁度的平均去除率達65.34%、96.03%、98.24%、96.33%。建立了一套臭氧-生物活性炭給水深度處理中試裝置,處理南方某市Ⅲ-Ⅴ類微污染水,結果表明,對于水中的營養性指標(NH3-N、TP、鐵、錳、AOC),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出水較常規工藝出水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增加了飲用水的生物穩定性和安全性。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在飲用水深度處理和水質改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活性炭價格較貴,使用壽命有限;臭氧的利用率低,對某些難降解的有機污染物(如農藥等)氧化能力有限; 臭氧氧化可能會生成某些具有一定毒性的副產物; 活性炭對臭氧氧化后生成的某些親脂性有機物(如有機氯化物)的吸附效果較差,因此不能*保證出水安全。
微污染水源水傳統工藝強化處理技術
改進和強化傳統凈水處理工藝是目前控制水廠出水污染物含量的有效手段。對傳統凈化工藝進行改造、強化,可以進一步提高處理效率,降低出水濁度,提高水質,處理成本較低。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強化混凝處理技術和強化過濾處理技術。
強化混凝處理技術
強化混凝是在常規混凝處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處理工藝,通過投加過量的混凝劑、新型混凝劑、助凝劑或其他藥劑,同時調節pH,使混凝作用得以加強,從而提高常規處理工藝對污染物的去除率。
針對微污染水中的鎘污染去除問題,以聚合鐵(PFS) 為混凝劑,采用強化混凝對水中微量鎘的去除進行了研究,當原水中鎘為0.1mg/L 時,投加3.75 mg/L 的PFS,可使濾后水鎘剩余質量濃度降至0.005 mg/L 以下。以聚合鐵和聚合氯化鋁為混凝劑,對微污染水中微量砷的去除進行研究,微污染水砷質量濃度為0.1mg/L,聚合鐵投加量為0.078 mmol/L 時,可使濾后水中砷質量濃度低于0.01 mg/L。盧靜芳等〔21〕通過燒杯混凝試驗和動態連續混凝試驗,研究強化混凝對水中濁度和TOC 去除效果的影響,聚合氯化鋁(PAC)投量為30 mg/L,濁度去除率為90.19%,TOC 去除率為38.2%,聚合氯化鋁對濁度和TOC 去除率分別高達84.95%、33.18%以上。以聚合氯化鋁(PAC)為混凝劑,改性活化硅酸為助凝劑,通過燒杯混凝試驗處理葦水河微污染水,除濁率提高到95%以上。
的大分子有機物氧化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從而達到凈化曝氣生化系統主要是在有氧的情況下,廢水中的有機物通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吸附、氧化、還原過程,把復雜廢水的目的。
1.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曝氣量,通過控制各閥門,調整進氣量。
2.曝氣池應通過調整污泥負荷、污泥泥齡或污泥濃度等方式進行工藝控制。
3.曝氣池出口處的溶解氧宜為2mg/L。
4.應經常觀察活性污泥生物相、上清液透明度、污泥顏色、狀態、氣味等,并定時測試和計算反映污泥特性的有關項目。
5.因水溫、水質或曝氣池運行方式的變化而在沉淀池引起的污泥膨脹、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現象,應分析原因,并針對具體情況,調整系統運行工況,采取適當措施恢復正常。
6.當曝氣池水溫低時,應采取適當延長曝氣時間、提高污泥濃度、增加泥齡或其它方法,保證污水的處理效果。曝氣池水溫不能高于38℃,過高時,應在采取降溫措施后,方可繼續進水!
7.曝氣池產生泡沫和浮渣時,應根據泡沫顏色分析原因,采取相應措施恢復正常。視情況開啟消泡水泵,撒淋消泡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