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日處理50噸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供應
選擇一家正規的污水處理廠家,會讓您污水的處理事半功倍。小宇環保證jian齊全,高科技研發人才為您的情況私人訂制;安裝工程師上門安裝,指導設備的使用情況;還有售后團隊為您的使用保駕護航。一條龍服務,無后顧之憂。
日處理50噸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供應
PEIC反應器即厭氧顆粒污泥循環床反應器,由我公司自主研發,是UASB反應器的改進產品,是在多年從事UASB工程技術的基礎上,借鑒國外IC厭氧技術研究成果,經大量中試后應用于實際工程中。
一、PEIC反應器結構簡介
反應器內部根據功能劃分為混合區、膨脹區、精處理區和回流部分。在多次實驗及工程實踐的基礎上改進的布水系統和三相分離器,使三相分離效果更加理想,保證反應器在穩定的運行中獲得更高的容積負荷。
二、 PEIC反應器的工作原理
PEIC厭氧反應器是繼UASB、EGSB之后的一種新型厭氧反應器。它通過上下兩層三相分離器把反應器分為上下兩個室,兩個室通過內循環裝置組合在一起。進入IC厭氧反應器的有機物大部分在下反應室被消化,所產生的沼氣被下層集氣罩阻隔收集進入提升管,由于提升管內外液體存在密度差,促使發酵液不斷被提升至氣液分離器,分離沼氣后又回流到下反應室,形成了發酵液的連續循環。介于內循環發生在下反應室,故下反應室有較高的水力負荷,高水力負荷和高產氣負荷使污泥與有機物充分混合,使污泥處于充分的膨脹狀態,傳質速率高,大大提高了厭氧消化速率和有機負荷。
上反應室是反應器的低負荷區,它只是消化下反應室少量來不及消化的有機物,沼氣產量少。產氣負荷低,內循環不進入上反應室,上反應室較低的產氣負荷和較低的水力負荷有利于污泥的沉降和滯留,從而能維持反應器內較高的污泥濃度。
由于厭氧消化速率取決于污泥濃度和傳質速率,影響傳質的因素是產氣負荷和水力負荷,它們一方面是強化傳質的重要因素,又是造成污泥流失的根本原因,而IC厭氧反應器由于有了內循環裝置,改變了產氣負荷與水力負荷的作用方向,在高負荷下能避免污泥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高負荷與污泥流失相分離”,從而使IC厭氧反應器具有比UASB、EGSB更高的有機負荷。
從實際運行情況看,PEIC厭氧反應器對有機物的去除效果、穩定運行的負荷均好于*,但投資和運行費用均低于*。
PEIC反應器的特點
1、有機負荷高
PEIC反應器的有機負荷是UASB有機負荷的4-8倍,UASB的有機負荷通常為3-8kgCOD/m3.d,而PEIC的有機負荷可達到15-35kgCOD/m3.d
2、占地面積少
因PEIC有機負荷比UASB高,因此處理同樣規模的有機廢水,PEIC反應器的容積比UASB要小,故PEIC反應器的占地面積少。
3、運行穩定
PEIC反應器污泥采用的是我公司培養的沉降性*的顆粒污泥,運行時沒有跑泥現象,而UASB大多是絮狀污泥,很難形成顆粒污泥,非常容易跑泥,因而PEIC運行穩定、操作方便。
PEIC運行的控制
(1)溫度
中溫厭氧消化的適宜的溫度范圍為35-39℃,范圍為37-38℃。
溫度波動:≤2℃/d( ≤1℃/h)
(2)pH
正常情況下進水pH在6.5以上,出水6.8-7.2。
(3)VFA
正常情況下PEIC厭氧反應內VFA≤300mg/l( 以乙酸計),運行良好的反應器VFA≤200mg/l
(4)產氣量
(5)HCO3-堿度
表征反應器pH緩沖能力的指標。
此指標高于600-1000mg/l說明該反應器具有很好的pH緩沖能力。
一級處理階段
城市污水處理歷史可追溯到古羅馬時期,那個時期環境容量大,水體的自凈能力也能夠滿足人類的用水需求,人們僅需考慮排水問題即可。而后,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活污水通過傳播細菌引發了傳染病的蔓延,出于健康的考慮,人類開始對排放的生活污水處進行處理。早期的處理方式采用石灰、明礬等進行沉淀或用漂進行消毒。明代晚期,我國已有污水凈化裝置。但由于當時需求性不強,我國生活污水仍以農業灌溉為主。1762年,英國開始采用石灰及金屬鹽類等處理城市污水。
二級處理階段
有機物去除工藝
生物膜法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工業革命開始,其中,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成為去除重點。1881年,法國科學家發明了*座生物反應器,也是*座厭氧生物處理池—moris池誕生,拉開了生物法處理污水的序幕。1893年,*座生物濾池在英國Wales投入使用,并迅速在歐洲北美等國家推廣。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標準的產生
活性污泥法
1914年,Arden和Lokett在英國化學工學會上發表了一篇關于活性污泥法的論文,并于同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市開創了世界上*座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試驗廠。兩年后,美國正式建立了*座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法的誕生,奠定了未來100年間城市污水處理技術的基礎。
活性污泥法誕生之初,采用的是充-排式工藝,由于當時自動控制技術與設備條件相對落后,導致其操作繁瑣,易于堵塞,與生物濾池相比并無明顯優勢。之后連續進水的推流式活性污泥法(CAs法)(如圖1)出現后很快就將其取代,但由于推流式反應器中污泥耗氧速度沿池長是變化的,供氧速率難以與其配合,活性污泥法又面臨局部供氧不足的難題。1936年提出的漸曝氣活性污泥法(TAAs)和1942年提出的階段曝氣法(SFAS),分別從曝氣方式及進水方式上改善了供氧平衡。1950年,美國的麥金尼提出了*混合式活性污泥法。該方法通過改變活性污泥微生物群的生存方式,使其適應曝氣池中因基質濃度的梯度變化,有效解決了污泥膨脹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