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一天處理30噸醫院污水處理設備數據
醫院污水經化糞池、格柵池、調節池、水解 酸化池、接觸氧化池處理后,經過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污泥進入污泥濃縮 池,污水再經過二氧化氯消毒技術處理可基本殺死細菌和病毒蛋白質,混勻 器的作用有利于二氧化氯與污水充分混合,保證二氧化氯的殺菌結果;本發 明工藝流程簡單、布置緊湊、運行靈活、處理效果好,可在節約成本的條件 下,實現對醫院污水進行有效的深度綜合處理。
pH值要求
pH值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在污泥馴化和以后的正常運行過程中應將系統的進水pH控制在6~9之間。
9、營養物質要求
良好的營養條件是菌群代謝、生長的前提。在污泥馴化的過程中應將營養物質的參數控制在BOD:N:P為100:5:1左右,為污泥馴化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
10、溶解氧量(DO) 要求
DO是污泥馴化過程中的主要控制指標,在污泥馴化過程中應將DO的范圍控制在0.5~2.0mg/L。 (溶解氧濃度測量點為,轉碟曝氣器水下游4.5米處)。DO可以通過溶解氧測定儀檢測,也可以通過人工檢測,以了解DO在池中的變化規律。
11、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MLSS)要求
生物是污泥中有活的部分,也是有機物代謝的主體,在生物處理工藝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濃度MLSS的數值可以相對地表示生物部分的多少。活污泥的濃度 應控制在2~4g/L。
12、污泥的生物相鏡檢要求
活污泥處于不同的生長階段,各類微生物也呈現出不同的比例。細菌承擔著分解有機物的基本和基礎的代謝作用,而原生動物<也包括后生動物>則吞食游離細菌。運行正常的活污泥中含有鐘蟲、輪蟲、纖毛蟲、菌膠團等。當菌膠團片大。鐘蟲活躍而多,出現輪蟲、線蟲時,污泥成熟且質好。
13、污泥30分鐘沉降比(SV) 要求
活污泥正常運行時污泥30分鐘沉降比應控制在15%-30%之間。
14、污泥齡的調整
其主要依據是氧化溝中污泥濃度,進水懸浮固體濃度(SS)與污泥沉降能指數(SVI),主要調控手段為調節剩余污泥排放量。 剩余污泥排放是活污泥工藝控制中主要的一項操作,它控制混合液濃度,控制污泥泥齡,改變活污泥中微生物種類和增長速度,改變曝氣池需氧量以及改變污泥的沉降能。
一天處理30噸醫院污水處理設備數據
工藝確定:常規水處理工藝可分為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一般適用于水量較小(一般在5000T/D以下)、水質較為穩定、濃度不是很高的低濃度污水水質,同時由于生物膜培養較快(一般夏天為7-10天,冬天為15-20天),系統調試好
目前,我國面臨較大的城市垃圾處理的壓力。根據國家環保部統計和預測,2010年我國城市垃圾年產量將為1.52億噸,2015年和2020年將分別達到1.79億噸和2.1億噸,2010年到2020年間我國垃圾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3.29%。
反滲透或納濾系統一旦出現顆粒和膠體的污堵就會嚴重影響膜的產水量,有時也會降低脫鹽率。膠體污堵的早期癥狀是系統壓差的增加,膜進水水源中顆粒或膠體的來源因地而異,常常包括細菌、淤泥、膠體硅、鐵腐蝕產物等,預處理部分所用的藥品如聚合鋁和三氯化鐵或陽離子聚電介質,如果不能在澄清池或介質過濾器中有效的除去,也可能引起污堵。此外陽離子性的聚電介質也會與陰離子性的阻垢劑反應,其沉淀物會污堵膜元件,水中這類污堵傾向或預處理是否合格采用SDI15進行評價,請參考相關章節的詳細介紹
14. 不作系統沖洗,長允許停機多久?
如果系統使用阻后劑,當水溫在20~38℃之間,大約4小時;在20℃以下時,大約8小時;如果系統未用阻垢劑,約1天。15. 怎樣才能使膜系統的能耗降低?
采用低能耗膜元件即可,但應注意到它們的脫鹽率比標準膜元件略低。
15. 反滲透純水系統能否頻繁的啟停?
膜系統是按連續運行作為設計基準的,但在實際操作時,總會有一定頻度的開機和停機。當膜系統停機時,必須用其產水或經過預處理合格的水進行低壓沖洗,從膜元件中置換掉高濃度但含阻垢劑的濃水。還應采取措施預防系統內水漏掉而引入空氣,因為元件失水干掉的話,可能會產生不可逆的產水通量損失。如果停機小于24小時,則無需采取預防微生物滋生的措施。但停機時間超過上述規定,應采用保護液作系統保存或定時沖洗膜系統。
16. 膜元件上安裝鹽水密封圈其方向怎樣確定?
要求膜元件上的鹽水密封圈裝在元件進水端,同時開口面向進水方向,當給壓力容器進水時,其開口(唇邊)將進一步張開,*封住進水從膜元件與壓力容器內壁間的旁流。
外置式膜生物反應器是把膜組件和生物反應器分開設置。生物反應器中的混合液經循環泵增壓后輸送至膜組件的過濾端,在壓力作用下混合液中的液體透過膜,成為處理系統的產水;固形物、大分子物質等則被膜截留,隨濃縮液回流到生物反應器內。外置式膜生物反應器的特點是:更換及增設容易;膜通量較大。但在一般條件下,為減少污染物在膜表面的沉積,延長膜的清洗周期,需要用循環泵提供較高的膜面錯流流速,致使水流循環量增大,動力費用增高,并且泵的高速旋轉產生的剪切力會使某些微生物菌體失活。
1).絮凝沉淀去除水中致病微生物
由于劑不能經常保證可靠地對水消毒,所以絮凝沉淀成了補充消毒的重要方法。雖然絮凝沉淀不能殺滅水中的致病微生物,但是,如果它能把水中大部分致病微生物凝聚起來,隨同各種懸濁物沉淀下去,然后再對清水進行消毒,則消毒效果顯然會獲得提高。張師魯早在1958年就詳細了這方面的研究結果。其中一篇報告講述的是:在水中加柯薩奇A2病毒或白色葡萄球菌噬菌體,并加入純氧化硅微粒懸濁物,再用鋁或三氯化鐵進行試驗,所得的結果是:①加鋁(40~120mg/L)可去除水中病毒86.3%~98.7%,去除噬菌體93.5%~98%;加三氯化鐵(20~40mg/L)可去除病毒96.6%~98.1%,去除噬菌體99.3%~99.9%,增加絮凝劑量,去除率可得到相應的提高。②鋁去除病毒的適宜pH值是6.2~7.2,則當pH值升高時,病毒的去除率也相應提高。③當攪拌速度降低時,去除病毒和噬菌體的效率則稍有降低。④在重碳酸鹽中(pH=8.6~9.0),用鋁凝聚沉淀物中的病毒和噬菌物,經過1~2h的攪動,可分別析離出60%和10%~25%。⑤絮凝后在水面或水面下2/3深處取水樣,其中檢出的病毒和噬菌體的數目均無差異。Thorup等將大腸桿菌、噬菌體T和脊髓灰質雜病毒I型加到用膨潤土配制的渾水中,用鋁絮凝,發現當投加量適當時,可去除98%的微生物。再分別加人三種高分子絮凝劑,發現去除率沒有出現明顯的提高。又如Manwaring等用噬菌體MS2加有機物配制水樣,加三氯化鐵(60rag/L)絮凝,可去除噬菌體99%左右。但水中有機物含量多時,效果就要降低。Chaudhuri等用噬菌體T4代表DNA類的病毒,用噬菌體MSa代表含RNA類的病毒,加鋁(50mg/L)絮凝,另外又投加四種助凝劑和絮凝劑進行比較,其結果是:①化學絮凝劑可去除水中病毒98.0%~99.9%。②水中鈣和鎂離子高達50mg/L也不影響去除效果。③水中有機物會影響去除效果。④陽離子型聚合電解質可以提高去除效果。
2).絮凝沉淀去除水中放射性物質
用絮凝沉淀消除放射性物質的程度由放射性物質的同位素組成及其在溶液中的狀態決定。如果放射性物質被吸附在機械雜質上或者本身處于膠體分散狀態,則放射性可被有效地消除。在這種情況下,水的澄清度決定了放射性物質的回收程度。對于放射性物質的真溶液,絮凝沉淀的去除效果相當小。然而,在被處理水中存在分散雜質,或人工使水渾濁時,
對許多同位素都可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納米晶技術是派斯軟水機*的水軟化技術,根據中立的實驗室檢測,除垢率達99.6%,達到*的軟化水的效果,比以前所知的任何一種類型的軟水機效果都要優異。同時也是在無化學添加成分的情況下,被證明非常有效的軟水機。 納米晶的技術原理是TAC(Template Assisted Crys-tallization)技術,即離子晶體化,利用納米晶聚合球體表面晶核產生的高能量把水中的鈣、鎂、碳酸氫根等離子打包成納米級的晶體,當這種晶體長到2納米左右時自動脫落到水中,水中沒有了鈣、鎂、碳酸氫根離子也就不會在有水垢產生。
沉淀物過濾法的目的是將水源內之懸浮顆粒物質或膠體物質清除乾凈。這些顆粒物質如果沒有清除,會對透析用水其它精密的過濾膜造成破壞或甚至水路的阻塞。這是古老且較簡單的凈水法,所以這個步驟常用在水純化的初步處理,或有必要時,在管路中也會多加入幾個濾器(filter)以清除體積較大的雜質。濾過懸浮的顆粒物質所使用的濾器種類很多,例如網狀濾器,沙狀濾器(如石英沙等)或膜狀濾器等。只要顆粒大小大於這些孔洞之大小,就會被阻擋下來。對於溶解于水中的離子,就無法阻攔下來。如果濾器太久沒有更換或清洗,堆積在濾器上的顆粒物質會愈來愈多,則水流量及水壓會逐漸減少。人們就是利用入水壓與出水壓差來判斷濾器被阻塞的程度。因此濾器要定時逆沖以排除堆積其上的雜質,同時也要在固定時間內更換濾器。
超濾膜是早開發的高分子分離膜之一,在60年代超濾裝置就實現了工業化。超濾膜的工業應用十分廣泛,已成為新型化工單元操作之一。用于分離、濃縮、純化生物制品、醫藥制品以及食品工業中;還用于血液處理、廢水處理和超純水制備中的終端處理裝置。在我國已成功地利用超濾膜進行了中草藥的濃縮提純。超濾膜隨著技術的進步,其篩選功能必將得到改進和加強,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也將越來越大
厭氧折流板反應器(Anaerobicba用edreactor,ABR)是McCarty和Bachmann等人于1982年,在總結了第二代厭氧反應器工藝性能的基礎上,開發和研制的一種新型高效的厭氧生物處理裝置。其特點是:反應器內置豎向導流板,將反應器分隔成幾個串聯的反應室,每個反應室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上流式污泥床系統,其中的污泥以顆粒化形式或絮狀形式存在。水流由導流板引導上下折流前進,逐個通過反應室內的污泥床層,進水中的底物與微生物充分接觸而得以降解去除。
目前,對ABR的研究已成為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方面的熱點,其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也日益增多。但在實際工程應用中,ABR設計的一些關鍵參數主要還依賴于經驗和試驗研究數據。本文對ABR在工程設計時需要考慮的結構形式、部件尺寸、操作條件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以期為ABR的中試研究和工程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