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機械研發五軸深孔鉆銑復合機床,征服國外廠商
閱讀:4327 發布時間:2017-11-3 在成立十幾年后,依然能創下年均銷售額20%-30%的增長,*工業機械(東莞)有限公司近兩年創出的業績速度,堪稱東莞智能裝備業的一個縮影。從一開始的模胚、鋼材加工,到自主研發亞洲*臺五軸鉆銑復合機床,*通過精益求精的技術研發,贏得了國內外客戶的認可,尤其是外銷*在短短兩年間從停滯不前的10%漲至30%。*旗下精度、效率對標水準的明星產品,包括五軸鉆銑復合機床、雙頭銑機床等,這些產品如今已經活躍在富士康、格力、一汽等企業的生產線上。
“80年工藝傳承”,*機械宣傳冊上的這句口號,來源于其母公司明利集團。1940年,明利集團在香港成立,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明利集團來到東莞,在大朗鎮高英村的一片農田邊上租下了一片土地,相繼設立鋼材廠、模胚廠、零件廠和機械廠。直到2001年,機械廠分拆成*工業機械,實行獨立經營,主要生產數控鉆床、銑床等設備。而當年周邊的大片農田,如今已是機械模具廠林立。
背靠明利集團,讓*工業機械擁有了一個普通機床企業*的優勢:既是機床設計開發生產商,同時也是自家機床產品的用戶——該公司至今仍承接大量的模具訂單。*工業機械執行副總何柏堅認為,這樣做zui大的好處是能zui大限度杜絕問題產品,同時深知客戶的痛點。例如,銷售之前可以反復試用產品,及時收集設備需要改進的地方,許多問題、行業趨勢也比客戶更早發現。
“數控機床生產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準。”何柏堅表示,在電子、汽車和通訊等多類產品中,大部分零件都通過數控機床來進行模具加工。模具技術水平日漸提升,對數控機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促使*工業機械重視對技術研發,堅持追求精益求精的產品。
近三年來,*工業機械(東莞)有限公司就投入了3000多萬元進行技術研發和生產改造,所研發產品已獲得30項,還參與了一項廣東地方標準的起草。
在激烈競爭局面下,*工業機械的數控機床不僅行銷國內,還征服了國外廠商。目前,*工業主要增長點來自于海外市場,短短兩三年時間,海外*從只占10%左右,擴大到約30%的份額。“產品銷往近一點的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遠一點的英國、加拿大,*已準備重點進軍巴西市場。”
說到這里,何柏堅執行副總講了一個小故事:2010年,*機械正在研發一款五軸數控深孔鉆機床,被一家德國百年企業海納公司派駐在沈陽的中方代表看中。在那位代表的強烈要求下,德國公司總、總工程師半信半疑地來到*工業機械。在一系列實地的穩定性、精度檢測之后,德國公司的總當場就提出要購買這種機器,這也是該公司*次采購使用中國的數控機床。
結果,*這邊居然沒有立即接下這個訂單,而是告訴德國客戶:現在這個版本還很初級,如果你們能等幾個月,我們馬上就能推出更好的產品。“當時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想讓他們看到、用到更好的中國機器,*震撼老外,這家公司后來也成了我們的*客戶。”何柏堅解釋。
通過在技術和經營上的不斷創新,*工業機械還成為英國深孔鉆床廠商MOLLA RT的唯yi戰略合作伙伴,合作生產數控軸類深孔鉆床。
一塊鋼材從數控五軸鉆銑復合機床進去,通過銑削、深孔加工、斜抽芯等多項工序以后,一塊汽車零部件便成型了……這是生產車間里五軸鉆銑復合機床的工作場景。
“這種機器zui大的特點是既能鉆,又能銑,特別適合大型工件任意角度高精度加工,比如汽車模具。” 該公司開發部總工程師曾大慶介紹,這種機器生產效率比普通機床快三倍以上,鉆1米的誤差從通常的0.6mm提升至0.2mm。
曾大慶稱,五軸機床早已是歐美企業的“標配”,但在國內此前*停留在三軸機床,加工非常費事費力。以三軸機床為例,若要加工斜導柱、斜抽芯、斜頂桿及斜水路,除需要額外的工裝及多次裝夾才能完成外,其間由于模具需要轉換不同角度,容易因為人為錯誤而導致模具報廢,而且往往一條水路就需要四五天時間。但用五軸機床,只需要1天時間便能完成,同時也節省了大量人力。
2009年,*工業機械投資1500萬元,用于研發五軸鉆銑復合機床,成為**家研發五軸鉆銑復合機床的廠家。由于該產品在精度和穩定性上與國外產品相差無幾,價格上卻便宜了一半,因此很快成為拳頭產品,占到企業總銷售額近8成。
“未來的趨勢是越來越多人機交互界面將進入應用,甚至,像VR技術都可以貫通物聯網應用到工業里,我希望,五年以后*工業機械可以實現戴著VR頭盔、智能眼鏡之類的設備,輕松管理工廠或者整修設備。”何柏堅如此描述他心目中的“智造”場景。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但因轉載眾多,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版權證明材料確認版權并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刪除內容!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