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艾迪公司解說公司戰略的生物界比喻
閱讀:177 發布時間:2013-4-10前邊談到的民主、娛樂、快速響應等等,只不過是進化的一些要素與可能,而不是說未來的公司必然進化為zui民主、zui娛樂、反應zui快的*。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適者生存,而非*。
清末大儒嚴復在翻譯達爾文進化論時,用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八個字來闡述。從這八個字,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物種能否生存不在于該物種是否,而在于是否能適應自然的生存條件,能適應的就能生存,不能適應的就滅種。在市場經濟下的企業,能*才能生存,不能*就不能生存,所謂“適者生存”就是企業能否在所處的環境下*。
依照進化論的說法,物種本身并不能夠自我調適改變來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只有物種突變成新物種后,這個新物種才有可能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換言之,物種是被上帝撿選的,不能進行自我改變來適應環境。
外界環境決定企業生存
我們可以把企業組織的形態看作一個物種,任何一個形態的興衰通常不是某一家企業自己變革進步的結果,更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外在環境是否提供足夠的生存利基。舉zui的例子說,在改革開放前,沒有私營企業,就是因為外在政經環境沒有產生能夠讓這種物種生存的基礎。
再讓我們以餐廳為例。餐廳有多種形態,如中餐廳、西餐廳、餐廳、快餐餐廳、家庭餐廳等。每個形態又可以再細分,如西餐廳可以分為法式、美式、意式等。30前的中國,沒有麥當勞、肯德基之類的快餐餐廳,基于一些突發原因,有個外商來到中國開了一家麥當勞餐廳,結果這家麥當勞很受歡迎,于是后來就越開越多,進而有了肯德基、漢堡王、必勝客等類似的餐廳在中國開設。如果一家中餐廳老板看到快餐餐廳生意好,就也想去經營快餐餐廳,通常會遭遇失敗的結果——他無法輕易地把他的中餐廳改變成快餐餐廳,只能采取另起爐灶的方式,重新開設一家快餐餐廳。
這就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本是世界zui大的公司,它明明知道日本豐田汽車的組織形態比較*,但卻無法學習而轉型成功一樣。可見,組織想要靠自我改變來適應新環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進化論”告訴我們,企業的物種是否能夠生存,主要看是否具有外在的有利環境,能夠容許這個物種的存在。如果環境改變了,某些企業物種就可能衰退或被淘汰。比如,在北京、上海等*的大城市里,小雜貨店已經慢慢被便利商店取代了。其實并不是小雜貨店的老板不知改變,而是整個市場已經沒有小雜貨店的生存利基了。
從這個意義來說,企業zui重要的工作是選擇自己的定位,也就是選擇自己要在什么環境下生存。當環境改變時,再偉大的企業也難逃衰敗的命運。美國鋼鐵公司、通用汽車公司、電報公司都曾是世界上zui大的公司,但當與它們生存的環境不存在時,都逃不了衰敗的命運。而在國內,許多曾經顯赫一時的國有企業,現在卻無以為繼,也是同樣的道理。
因時制宜,謀定而動
因為企業形態各異,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戰略或管理模式,以面對不同的生存環境。讓我用生物界zui常見的兩種戰略:哺乳類的K-戰略與爬蟲類的R-戰略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乍看之下,你一定會認為哺乳類動物比爬蟲類進步,所以哺乳類動物的組織一定也比爬蟲類動物的組織進步。但是,本文一開始就指出,“進化論”的觀點是物種沒有優劣問題,只有生死問題,只要能適應生存,就是贏的物種。所以目前處于“贏”的狀態的哺乳類動物與爬蟲類動物,沒有誰優誰劣的問題。
哺乳類動物是熱血動物,身體要保持恒溫,因此要設法控制外在環境的溫度。比如,在寒帶的哺乳動物長著比較厚的皮毛,人類則是穿上御寒衣物或住進房屋躲避寒冷。哺乳類動物繁衍后代的方法是,一胎少子,父母細心照顧所有生下的后代,生物學稱之K-戰略。
爬蟲類動物是冷血動物,會隨環境氣溫的變化而改變自身溫度,所以只能生存在溫暖的氣候中。爬蟲類動物繁衍后代的方式是一次生很多的卵,孵出大量的后代,但卻不會照顧自己的后代,讓它們自生自滅,有生存能力的后代自然就長得很好,生物學稱之R-戰略。
套用組織運作的術語來說,哺乳類組織是采用“集中戰略”,專注于本業或顧客關系的經營,并細心地控制產業環境;爬蟲類組織就是采用“分散戰略”,可能是多角經營,吸引很多客戶,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再細心照顧這些機會。
以旅行業為例,許多旅行社屬于爬蟲類組織,采取R-戰略,他們并不選擇客戶,使得客戶很多很散,也不細心照顧他們的客戶,但是,他們有可能因為機遇而碰到幾個特別好的客戶。而美國運通公司就屬于哺乳類組織,采取K-戰略,相對于一般旅行社,它們認真選擇顧客,并且用心地照顧每個客戶。
再以個人計算機產業為例,聯想或HP是透過代理商銷售計算機,戴爾則是透過網絡直銷。聯想或HP就比較像是哺乳類企業,因為消費者通過代理商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照顧。而戴爾則比較像是爬蟲類組織,對于少數特定的大客戶,戴爾采取K-戰略,但在一般客戶關系上,則采取R-戰略。
許多人認為企業的管理方式會有一定的進化軌跡,例如說,管理越來越民主、決策越來越分散、信息越來越透明等。但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這不是必然的現象,zui終還是取決于企業的形態。
“進化論”告訴我們,因為環境的變化,所以出現千變萬化的物種;同樣的道理,人類社會在化、科技化的影響下,也會越來越復雜,因此,我們也會看到各種千奇百怪的管理形態與產業形態。當經營者看到新的管理方式或新的業態出現時,不應該趨之若鶩地去學習,而是要注意整個產業的環境是否也在改變:當產業環境改變時,光調整戰略或管理模式是沒用的,企業必須徹*底地改變自己的思維與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