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工劉宇志:在焊接線“縫縫補補”24年
2016年12月30日 13:24機床商務網點擊:8813
【中國機床商務網 行業精英】剛早上7點,陰雨天下撫順城的晨霧還沒有散去,劉宇志就已經來到了工廠的培訓室,提前一個小時到是他一直以來的習慣:早點來想想今天的安排,反思一下昨天的工作。
“咱們焊工就跟裁縫一樣,只不過她們縫補拼接的是衣服,咱們拼接的是鋼板還有機械。”作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第八建設有限公司煉化設備制造廠焊工班班長的劉宇志這樣跟受訓的年輕工人描述焊工的工作,作為“鋼板裁縫”,劉宇志在焊接線已經“縫縫補補”了24年。
焊工劉宇志:在焊接線“縫縫補補”24年
“四百多臺設備”、“五千多噸重量”、“九千多萬產值”,這幾個數字是近幾年劉宇志參與的項目成果,而“100%的無損檢測合格率”則是對其“裁縫”工作的好注解。事實上,在生產一線工作了20多年的他已經是焊接這個行業的人才了,除了“鋼板裁縫”的外號,不同時間,他還有很多不一樣的“面孔”。
“焊得不是鋼板,而是工藝品”
初見劉宇志的時候,他那雙因局促而不知道放哪的大手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粗大的指骨骨節上是一圈圈褶子,手心手背都粗糙得像年過古稀的老人一樣,沒有光澤而且布滿斑點,而1970年出生的他今年才只不過46歲。
“這些都是燙傷灼傷的痕跡,干我們這行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少,太正常了。”劉宇志淡然的說著身上這些傷痕,但手背上突出的青筋顯示著當時情況其實并不如像他說的那樣簡單。
“像我胳膊上這一塊就是鐵水燙的。”他指著胳膊上的一大塊傷疤說,那是那是十幾年前的一次焊接過程中,一個不注意,一大滴鐵水正好掉在了他的胳膊上。
“當時那是一個鉆心的疼啊,鐵融化的液體,溫度你能想象有多高。”回憶起這段經歷,劉宇志似乎也不在那么淡然了,下意識的摸了摸胳膊,顯然那次給他的印象很難磨滅。“但是不能抖啊,焊接是需要手穩的活了,稍微偏一點,這個產品可能就廢了。”劉宇志硬是忍了將近半個小時把產品焊接好才去處理胳膊上的燙傷。
焊工劉宇志:在焊接線“縫縫補補”24年
“在我們眼里,這些已經不是一塊塊又丑又硬的鋼板,而是一件件工藝品,經過你手的產品就打上了你的烙印,有瑕疵是不能忍的。”劉宇志表示,像他這樣的工人在東北還有很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瑕疵的零容忍。“我想換了任何一個的工人,在那種情況下都會堅持把活干完的。”
設備的“外科大夫”
將產品視為工藝品的劉宇志有時候也又出“差錯”的時候,而且將焊件容易出現的五大問題一次性出齊了。
“出錯其實也并不容易,干我們這行有句俗話叫‘活干好了難,干壞了更難。’”他笑著說。
從去年到今年,劉宇志和他的團隊花費了近一年時間去制造劣質產品。“而且是那種質量差、問題出全的產品。”劉宇志一本正經的介紹著他們這一年來的“杰作”。
為什么要刻意做這樣的殘次品?
原來這是這種問題產品可以用于對探傷檢測能力的測試,全稱是帶人工缺陷的的焊接試件。正如劉宇志所說,想要把活往壞處干并不容易,因為要用于不同探傷能力的檢測,試件需要控制出現問題的程度。
“比如有一個問題試件需要出現10mm的裂縫,這就困擾了我們很長時間,焊接的時候讓讓產品出現裂縫是很容易的,溫度和焊接程度不夠就行,但是要控制開裂程度,這是我們之前想都沒想過的課題。”
因為可借鑒的案例比較少,劉宇志他們只能用較“笨”的方法。“就是一次次往壞了焊,別人都在總結沒焊好的原因,我們倒好,每天總結的是我為什么焊得那么好,下次焊縫得更大點。”劉宇志笑著談及那段“痛苦”的日子,也不知道失敗了多少次,總算讓他們試出了“合格”的劣質產品。
“全國只有30個A級資質的探傷實驗室,有一個就在我們這。”談起這一年努力的成果,劉宇志滿是自豪:“探傷檢測跟做產婦做B超一樣,是產品出廠前必須經歷的,也是重要的把關環節,而我們就相當于那看‘片子’的外科大夫一樣,是設備正常運行的保障。
生產線上線下的“雙重導師”
“別看我在車間干了這么多年,初的時候我也是差點要拿起筆的人。”看到記者在記錄,劉宇志笑著說。
劉宇志的父母都是教師,事實上在上技校以前,劉宇志一直以來的愿望也都是當一名教師,但可能是父母覺得兩人做了一輩子的老師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機床商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機床商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機床商務網,//www.hzzhongling.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今日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