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工匠回顧】濟南二機床車工吳洪波:把小零件搞出大名堂
2018年11月19日 13:14機床商務網點擊:4729
都說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但是想真正做到這一點可一點都不容易。但是有這么一位牛人,不僅做到了這一點,還通過自己的技術創新為企業創造了經濟價值。這位牛人就是濟南二機床機械加工公司小件作業部車工吳洪波。吳洪波從業20多年來,先后研發申報20多項技術革新,不少創新方法成為集團操作改革的標準。

巧用磁鐵,解決小件固定難題
吳洪波所在的濟南二機床小件作業部是專門生產機床細小異形零件的部門。別看其生產的零件尺寸小,但卻用于機床的關鍵部位,質量要求非常高。吳洪波和同事們每天都要和幾厘米的小零件打交道。如何又好又快的打磨零件棱角,曾是困擾小件作業部的一個大難題。
傳統零件的打磨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手持打磨工件。這種方法簡單好操作,但危險性高,很容易發生工傷事件,所以包括濟南二機床在內的很多公司是不采用這種方法的。另一種打磨方式是把工件固定在車床上。這種方法雖然相對較為安全,但夾裝操作不僅費時間,工作效率也低。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吳洪波親自動手設計工裝。經過仔細研究,善于琢磨的吳洪波想到了用強力磁鐵來固定小件。
吳洪波首先設計了一個工裝,然后在工裝的底部加了一個底座,在頂部的中間銑了一個槽,槽里面鑲嵌了一塊磁鐵。有了磁鐵的吸力,工件就能被固定在工裝上。因為是磁鐵固定,工件可以在磁鐵上隨意轉動,加工也變得更加簡單。

吳洪波的這樣一個小改動,不僅解決了手持工件加工不安全的問題,而且還保證了加工效率。但是在使用不久后,這個磁鐵工裝就又有了新問題。吳洪波發現,雖然磁鐵固定工件很穩固,加工中也能很好的調整工件角度,但是因為磁力過強,每次加工完成后都很難將工件取下。工裝有瑕疵,并沒有讓吳洪波感到沒有氣餒,很快他便開始專研攻關,對工裝進行了二次升級。
升級版的工裝依舊采用磁鐵固定工件,不同的是,這次吳洪波在設計中增加了一個裝有磁鐵的轉子,外部通過手柄連接轉子。打磨時,操作人員可以通過轉動手柄,將磁力強的一面向上,這樣就可以把工件輕松固定。當零件打磨完畢,再次轉動手柄,將含磁面轉向反方向,工件就能輕松取下。
吳洪波研發的新工裝既實用,操作起來又方便,不僅得到了同事們的認可,還被評為二機床技術革新一等獎,并在全集團推廣。同時,新工裝還被列入新進員工安全操作考核的必考項目。自制工裝只是吳洪波日常技術革新的一個縮影。從事車工工作二十多年來,吳洪波先后研發了二十多項技術革新,合理化建議五項,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60多萬元。
嚴以律己 洪波出品必是精品
除了不斷進行技術革新以外,對自己負責的產品精益求精,也是吳洪波一直以來的堅持。他負責加工的壓力機頂料桿,多年來訂單零件合格率始終保持在100%。
據了解,壓力機頂料桿是壓力機塑形的重要部件,工作時往往幾百根頂料桿排在一起同時作業,這就要求每根頂料桿等高。因此,頂料桿就成了整個小件作業部加工難度大的作業,很多同事都不愿意干,而吳洪波通過多年努力,硬是把這塊別人不敢啃的硬骨頭變成了自己的拿手絕活兒。
每次加工時,吳洪波總會在生產要求的基礎上定下更嚴格的目標。就拿頂料桿來說,它的圖紙設計要求誤差是0.05毫米,但吳洪波加工的時候一直要求誤差在0.03毫米左右。憑著對工作的精益求精的態度,他加工的產品合格率總是特別高。也因如此,他給身邊同事留下了“洪波出品必是精品”的印象。
誨人不倦 積極發揚“傳幫帶”精神
“傳幫帶”,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技藝教授方式,其形式和效果一直被人們所認同。“傳幫帶”方式放之于現代行業培訓中依然被認為是有效的人才培養途徑。吳洪波作為廠里的技術能手,一直以來積極發揚“傳幫帶”精神,把好經驗分享給周圍同事,幫助大家共同進步。吳洪波常說,技術創新自己掌握了不算什么,只有大家都學會,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創造效益。也因如此,身邊同事遇到難活,或是有不會的地方,總是個想到他。

工作上積極創新,高標準嚴要求;工作下,樂于助人,追求共同進步。吳洪波總說,“工作要不就不干,要干就把它干好了,甚至干到好”,而他也用實際行動,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著這一點,將小小的零件加工做出了大名堂。
(視頻來源:濟南新聞綜合《濟南新聞》欄目——【濟南工匠】吳洪波·專研小零件 成就大作為,本網編輯根據視頻整理)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機床商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機床商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機床商務網,//www.hzzhongling.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