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人形機器人分類分級應用指南》《具身智能智能化發展階段分級指南》團體標準正式發布。
據介紹,團體標準《人形機器人分類分級應用指南》定義了人形機器人通用、結構、智能相關的術語名詞,從結構外觀、移動方式、智能模型等方面進行指導分類,按照具身智能、下肢運動、上肢作業、應用環境等分級要素,將人形機器人劃分為L1-L4四個技術等級。該標準適用于人形機器人的研究、開發、生產、評估和應用推廣。團體標準《具身智能智能化發展階段分級指南》則規定了具身智能技術領域的智能化等級劃分依據,采用系統功能性、自主性、泛化性的分級原則,按照感知、認知、決策、自主等核心能力作為分級要素,將智能化等級從基礎到高級智能化水平劃分為G1-G5五個階段。該標準適用于具身智能技術的研究、開發、生產、評估和應用推廣。
作為發布團體標準單位之一,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在今年年度新品發布會上,有5款商用人形機器人新品同時亮相,是人形機器人賽道上一顆亮眼新星。“比如我們借鑒了自動駕駛的分類模式,提出了G1至G5的技術演進路線。”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智元研究院執行院長姚卯青說,“形成規范后,大家可以對產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更好認識到機器人正處于哪種階段,能適應哪些作業任務,對未來技術的方向有一個指引,最終去落地到真實應用的場景中。”
機器人應用推廣的效率將直接決定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速度。在業界看來,通過標準,凝聚各界力量,形成共同的數據資產,將讓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產業像大語言模型一樣,實現更高階段、更高質量的智能化、產業化。
“我們一直奉行的一句話就是標準先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副總工人形機器人中心、伺服中心主任王洪武表示,“團體標準的建立,將讓業界在設計規范上更統一,包括會加速數據的分享,數據的復用,協力讓產業能夠快速成熟起來。”
現場,《共建具身智能語料數據生態》倡議也正式發布,上海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等單位正式簽訂《具身智能語料運營合作意向書》。
標準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紐帶,也是全球范圍技術合作和產業協同的通用語言。與會專家認為,此批標準的發布,對于我國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領域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僅使行業的各環節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有準可依,還將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更加有序地開展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避免非良性競爭和資源浪費。
依托浦東新區立法優勢,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于2023年10月14日出臺了《上海市浦東新區標準化創新發展的若干規定》,首次提出了標準創新聯合體及企業聯合標準的概念。
上海市標準化協會秘書長王金德認為,隨著人形機器人等這類新型標準的推出,中國有望在全球市場起到引領作用,“比如浦東就有非常好的‘企業聯合標準’,更方便標準的出臺。比如本土人形機器人和海外公司合作,通過‘企業聯合標準’等形式,促進標準的開放與融合,這也是‘出海’的一個非常好的渠道。”
近年來,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成為研發核心方向,國內產業快速發展,算法向數據驅動轉變。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技術生態系統的分工逐漸專業化,推動技術快速迭代與應用落地。而技術進步與成本降低,將促進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家庭和商業領域廣泛部署。
據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許彬透露,全力推進打造中的人形機器人訓練場有望在今年年底完成基礎建設,“就在‘模力社區’內,100臺人形機器人將進場開始訓練,推動整個標準的落地執行。在打通各環節后,我們將在全國建立數個訓練場,在統一標準下,推動人形機器人的數據生成、場景落地等。”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