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機床會議】11月15日上午,2020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主旨報告會在杭州舉行。年會開幕式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張彥敏主持,參加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有: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院士,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陳小平,浙江省委委員、浙江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蔡袁強,浙江省科協秘書長謝牧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陳鋼,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機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學東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陜西省科協主席,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蔣莊德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浙江大學教授譚建榮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陸大明研究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監事長包起帆。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張彥敏主持年會開幕式
參加本次年會各項活動的還有機械工程領域的兩院院士、著名專家、杰出學者以及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理事以及各專業分會、省區市機械工程學會負責同志、學會會員、科技工作者等,共計1000余人。
年會開幕式舉行了莊嚴的奏唱國歌儀式,全體與會人員面向國旗,行注目禮。

全體與會人員唱國歌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李培根院士致開幕詞,他代表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向前來參加年會的全國機械行業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歡迎,提到了我國在戰勝疫情過程中科技力量以及廣大科技工作者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希望廣大會員和科技工作者以學會宗旨“聯絡機械工程同志、研究機械工程學術、并努力發展機械工程事業”為指引,共同擔負起學術共同體的責任和使命,守正創新,同奮進,共擔當,共同譜寫機械工程事業新篇章。致辭后,李培根向浙江科協、浙江工業大學以及其他為此次會議的順利召開付出辛勤努力的組織和個人表示衷心感謝。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李培根院士致辭
浙江省委委員、浙江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蔡袁強、浙江省科協秘書長謝牧人、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陳小平也分別致辭歡迎全國各地機械行業科技工作來杭州參加機械行業的盛會,也希望參加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的院士、專家能為浙江傳經送寶,為浙江制造業的發展帶來新思路、新經驗、新智慧、新辦法。

浙江省委委員、浙江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蔡袁強致辭

浙江省科協秘書長謝牧人致辭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陳小平致辭
成果發布環節,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機械工程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審定委員會主任陳學東院士發布了《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以下簡稱《目錄》)。《目錄》是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推動中外科技期刊同質等效,吸引高水平論文在中國科技期刊,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根據中國科協統一部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承擔了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發布工作。《目錄》包含我國機械工程領域的49種期刊,分為T1級(6種)、T2級(18種)、T3級(25種)。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陳學東院士發布《機械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蔣莊德院士發布了“2020年機械工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共5個重大科學問題和5個工程技術難題。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蔣莊德院士發布“2020年機械工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隨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陸大明代表學會、機械工業出版社社長李奇代表出版社,簽署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學術著作出版計劃”,旨在助力機械工程發展,更好地服務制造強國建設,繁榮機械出版事業。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和機械工業出版社舉行“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學術著作出版計劃”簽約儀式
開幕式后,舉行了中國機械工程數字博物館啟動儀式, 由李培根、林忠欽、尤政、郭東明、譚建榮、陳學東、蔣莊德、陳鋼、陸大明、張柏春共同推桿啟動“機械工程數字博物館”,并由李培根理事長向館長尤政、執行館長張柏春頒發了聘書。未來,學會將組織開展機械工業遺產認定、機械科技人物事跡和科技成果采集等工作,把博物館打造成展示我國機械科技領域成果、展示科技工作者風貌的高質量平臺。

中國機械工程數字博物館啟動儀式

李培根理事長向尤政院士和張柏春所長頒發“中國機械工程數字博物館”館長、執行館長聘書
主旨報告會由林忠欽院士主持,分別由尤政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做學術報告。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林忠欽院士主持主旨報告會
尤政院士的報告題目是“智能微系統技術”。報告重點介紹了微系統的特點、國內外研究進展及其應用。以微機電系統(MEMS)為代表的微系統技術集約了當今科技發展的諸多尖端成果,具有高集成度、高性能、高可靠、體積小、功耗低、可批量生產等優點,是繼微電子之后又一個對國民經濟和國防軍事具有重要影響的軍民兩用的顛覆性技術,除在武器裝備信息化、智能化的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外,在面向物聯網、汽車電子、工業控制、健康醫療、消費電子等重點行業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智能微系統技術是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智能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推動人類社會進入智能化時代,從系統角度出發,它融合微電子、微光子、MEMS、架構、算法五大要素,采用新的設計思想、設計方法、制造方法,在微納尺度上,通過3D異質/異構集成手段,可以實現具備信號感知、信號處理、信令執行和賦能等多功能集成的微型化系統。基礎是微電子、光電子、MEMS 等先進芯片技術;核心是體系架構和算法。

尤政院士做報告
楊華勇院士的報告題目是“智能制造的一些探索與實踐”。智能制造是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如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5G、物聯網等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通過打通人-機-物連接和數據、模型、交互、優化控制,賦能傳統工業。智能制造的主要目標是生產過程的實時感知和生產資源的高效配置,其中核心的是數據。面對工業場景中的海量數據,開發了數據中樞系統,包含工業數據集成與管理、混合建模計算、智能算法工具等三大基礎模塊,實現工業大數據的高效分析。從幾個案例分享和商飛大腦的建設經驗中可以看到,智能制造的實踐正在由點及面逐步深化,從局部技術應用創新逐漸向更深層次的智慧經營模式創新和產業新價值增長方面擴展。綜合各種場景和技術,以及一些智能制造探索實踐,希望打造以數據為核心的新一代工廠大腦平臺,實現制造企業的全域感知、全局協同、全線智能,讓智能制造更敏捷、更柔性、更智能,向自主、實時制造單元演進。

楊華勇院士做報告
張柏春所長的報告題目是“保護工業遺產、傳承技術文化”工業遺產見證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承載著工業文明和科技創造,具有重要的歷史、科技、社會和文化等價值。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許多退出經營的工廠及其設備等成為具有開發潛力的遺產資源。我們須有選擇地保護價值較高的工業文物和遺跡,而且合理地進行利用或再設計,使其具有新的使用功能和價值,并且與城市或社區發展相融合,甚至催生創意產業。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可以首先梳理我國機械工業既有遺存和正在使用的設備和設施等,估量它們在工業史和技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各種價值,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機器設備、建筑物、廠區等評選為機械工業遺產,根據遺產保護政策,妥善加以保護、利用和必要的再開發。這樣,我們就可以理清和珍視自己的行業傳統,講好前輩創新創業的故事,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傳承技術文化,堅定創新自信和文化自信。

張柏春所長做報告
年會期間還召開了大師講堂及機械工程青年精英論壇,2020年綠色制造發展論壇暨綠色制造青年論壇、機械史與機械工業遺產學術研討會、制造分會第一屆學術年會暨第二屆制造高峰論壇、新媒體環境下科技傳播暨“我是工程師”科普叢書智享會、液壓泵新技術與發展趨勢學術論壇等其他活動、科技經濟融合服務余杭專題調研等豐富多彩的專題活動。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