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新聞】隨著歐洲各國工業部門生產的陸續恢復,市場逐漸煥發了生機,讓人看到了強勢反彈的跡象。
此前,根據法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來看,今年5月份,法國制造業的產出(不包括能源和建筑業)環比增長22%。能源產出增長9.2%,建筑業產出飆升了118.5%,遠超市場預期。那么,人們是不是可以由此了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據國外相關媒體報道,法國目前的恢復勢頭依舊疲軟,不容樂觀。
法國作為老牌工業強國,早已完成了工業化,目前正處于后工業化時期。法國在汽車制造、機械制造、冶金、化工、電氣、食品、軍工、航空、核電等領域的實力較為出眾。
在法國的航空發展領域,具代表性的企業便是空中客車,空客作為大型飛機制造商,總部位于法國,部分制造基地也在法國,但實際上空客的股份是由歐洲宇航防務集團持有。
而法國汽車制造的實力也很強,在歐洲僅次于德國,是歐洲第二大汽車制造強國。法國擁有標致、雷諾、雪鐵龍、布加迪等汽車品牌,法國制造的汽車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布加迪后來被德國大眾集團收購,成為一個獨立的汽車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施耐德電氣,作為世界500強企業之一,也是法國及歐洲的工業巨頭。施耐德電氣早期涉及鋼鐵、重型機械、造船等重工業領域。目前主要提供能源與自動化數字解決方案,業務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雖然法國是一個工業強國,但是他們復工復產的節奏并沒有和歐洲其他國家保持一致。目前,歐洲整體工業復蘇的態勢平穩,但是內部仍然存在嚴重差異。在英、德等復蘇較快國家與法、意等恢復乏力國家間形成了一條無形的“鴻溝”,西班牙則保持在中間水平。這一態勢對于誓言重塑產業格局、重振工業雄風的法國而言并不樂觀。目前,法國工業部門活動較1月初低30%。究其原因,法國相對歐洲其他國家而言在疫情中實行了更長的封鎖措施,這就意味著工業部門生產線重啟,也需要更長時間,由此帶來的供應端疲軟再次引發外界對“法國制造”競爭力下降的擔憂。
從目前形勢看,法國工業或將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才能完全彌補疫情期間的市場份額損失。一方面,法國生產部門的恢復情況取決于國內龐大復蘇與刺激計劃的釋放效果,特別是對航空、奢侈品、酒類等優勢出口部門的提振效果。另一方面,對于那些對需求較為突出的部門來說,外部經濟環境與疫情未來走勢都將使行業復蘇面臨更多風險,這也是立足國內市場的水泥、電力等行業生產復蘇明顯優于鋼鐵、石油等更易受外部影響行業的重要原因。
(原標題:機構:歐洲工業部門生產復蘇平穩 法國恢復勢頭依然疲軟)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