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機床人才】“趙大師,趙大師!”同事們總是這么叫他。
在制造業,沒有兩把刷子,是不會有人稱你為“大師”的。同事口中的“大師”叫趙黎明,來自上海電氣旗下的上海鍋爐廠。
世界先進水平的外高橋電廠塔式爐、泰州電廠省煤鍋爐、浦東機場登機長廊1422米鋼結構、首臺國產質子治療裝置旋轉機架都是響當當的“上鍋制造”。趙黎明是這里的“焊匠”,也是上海電氣焊接領域的人物。

比你有天賦的人還比你努力
“我是來頂替父親的工作崗位的。”趙黎明到上鍋做焊接的原因出人意外的簡單。
1987年,他25歲,頂替退休的父親,成為上海鍋爐廠的一名電焊工。剛入廠時,趙黎明感受到了不小的壓力,當時他周圍的同事大多是技校學了三年焊接的科班學生,而他還是個焊槍都拿不穩的毛頭小子。
“他們學習了三年,而我只培訓了三個月,所以我要補基本功,別人焊接一兩塊,我就焊接三四塊。”趙黎明笑著回憶初來乍到時的經歷。
“去參加小口徑焊工培訓的時候,七個選六個,我排后,被淘汰了,他們六個都在技校學過,比我基礎好。但我平時比較賣力,表現還算不錯,領導想培養我,還是讓我跟著一起去,后考核的時候,兩個項目我是一次性通過,反而有些開始比我有基礎的同事沒有通過。小口徑焊工是焊工里面級別高也是難的,不僅要努力,還要看天賦。”

比你有天賦的人還比你努力,趙黎明努力到苛刻,努力到偏執。小口徑焊接,業主給上鍋定下的標準是允許2毫米的焊高誤差,他給自己定在1毫米以內。
X光射線檢測下來密封的鋼管,在他這里還是過不了關。“焊縫太粗糙了,起起伏伏的多難看。假如這是你的‘門面’,你愿不愿意?”趙黎明總是這么說。在他眼里,只有如魚鱗般密密排開的焊縫才是真正拿得出手的繡花功夫。
經過30年的磨練,偏執地追求,成了“趙大師”改不掉的習慣。
男人事業的背后
對于自己的家庭,趙黎明滿懷感激。
趙黎明剛從紹興來到上海時,妻子還留在老家,兩人開始了長達近10年的異地生活。當時兒子還很小,全由妻子一人照顧。直到96年,妻子來到上海,兩人才得以團聚。
“很感謝老婆的理解。”趙黎明只說了一句,但他知道,這10年,妻子并不容易。家人是他堅強的后盾,沒有了家庭的后顧之憂,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對于兒子,趙黎明還是有一點愧疚。因為兒子的成長期正是他工作奮斗的黃金時期。那時廠里承接不少國外項目,必須由經驗豐富的師傅親自上陣,容不得差錯。這些工作往往不能等,趙黎明和工友們必須加班加點去完成,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也被壓縮得所剩無幾。
為了工作拼盡全力而無法顧及家庭,舍小家為大家,這也許是這一代人格外執著的地方。
“我兒子很聰明的,理工科什么的都很在行,中考的時候,數學150分滿分他考了149分!就是英語不太好,有點偏科。”
其實趙黎明的兒子已經工作好幾年了,而做父親的卻清楚地記得兒子少年時代的那些小小成績,并引以為豪。

有些事可能命中注定。趙黎明當初接過了父親的班,成為一名焊工?,F在兒子和他一樣,也在上鍋做焊工。只不過兩人的工種不同,兒子是自動焊,操控機器做焊接,自己是小口徑焊,需要人工操作。“他可比我多了”,趙黎明笑著說道。
在妻子和孩子面前,焊工、勞模、技能大師這些頭銜似乎都不見了,我們看到了一個父親的柔軟和愛。
讓中國技術成為世界標志
2014年,趙黎明的工作室成功申報為 “趙黎明技能大師焊接工作室”。趙黎明投入到組織開展的技能登高、高師帶徒活動,通過項目帶出人才,班組內涌現出一大批青年,多次在、市級焊接大賽中,為上鍋爭得榮譽。

在不斷總結焊接新技術的同時,趙黎明也埋下頭來撰寫技術論文,將他多年的焊接經驗總結成《小口徑管對接氬弧焊封底防止內凹及未焊透的操作法》、《超超臨界鍋爐氣水分離器斜管的焊接操作要領》、《CFB鍋爐小節距不銹鋼管子對接焊操作法》等,有5篇論文獲全國機械行業和上海市合理化建議及成果獎。他撰寫的先進操作法論文,一篇已獲國家,一篇已申報。
問及趙黎明,對于他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 “工匠精神嘛,我總結了八個字:用心、專心、細心、耐心。用心是要用心去焊接,耐得住寂寞;專心是要操作時專心致志不分心;細心是要從細節入手,精益求精;耐心是有了狀況不急躁,冷靜面對。”
趙黎明的這八個字總結說的很樸素,這是一名焊工從平凡工人走向人物的內心感悟。
“希望以后中國技術能成為世界的標志。”作為工匠,趙黎明以責任、堅持和傳承,把單調無趣的工作做到了,這是一名匠人真正可貴的精神品格。
(原標題:他接過父親手中的焊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