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機床上下游】據美國集成電路研究公司統計數據顯示,1990年日本半導體行業的市場份額達到49%,但2017年已經跌落至7%。雖然不時有媒體稱日本半導體衰落是假象,但據美國高德納咨詢公司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排名前十位的半導體企業中已經看不到日本公司的身影。所以迄今為止,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衰落已經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無論是在民生領域,還是在國防領域半導體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國家和社會都會給予充足的重視。那么,曾經如日中天的日本半導體產業為何會逐漸走向沒落?這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總結為四點:
1、重技術輕營銷
日本半導體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重技術輕營銷”的問題。據悉,日本電半導體制造企業對技術有著偏執的追求,為了讓產品提高1%的性能,不惜投入30%的成本,導致日本制造在價格上失去了競爭力。技術過盛導致產品性價比降低,市場售價往往高出其他企業同類產品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盡管技術,但是只在半導體微小化技術上,無法制勝整個市場。在營銷領域,日本包括經濟產業省在內都存在反應遲鈍的現象,這也導致市場沒有充分了解技術變化,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
2、組織與戰略不匹配
日本實力雄厚的半導體企業幾乎都是作為綜合電機企業的一個部門起家的。一開始,他們作為某種行業孵化裝置順利運行,等到業務規模擴大,必須迅速且果斷地做出決策時,一下就成累贅了。
資深分析師、如今擔任日立制作所外部董事的山本高稔先生說:“把眾多業務拼湊在一起的聯合大企業在經營速度上并不占有優勢,投資決策總是很遲緩,投資規模也不大,從而在競爭中敗下陣來。”
3、循規蹈矩,決策緩慢
半導體是全世界共同競爭的行業,市場瞬息萬變,但日本大企業重視業績指標管理,工作循規蹈矩,辦事走制度流程,決策非常緩慢。2012年8月,郭臺銘和夏普協商入股事宜,在日本大阪府的夏普堺市工廠特別接待室里,郭臺銘無法忍受夏普的決策緩慢,怒吼:“你們日本人,為什么要花這么長的時間來決定一件事?你們是不是真的打算重建公司?”可見日本企業決策之慢。
日本生產存儲器的爾必達公司前社長坂本幸雄也曾表示,(日本企業)管理層敏感度不高,只將關注點集中在本國企業的內部競爭上,沒有把視野放眼。
4、過于強烈的自給自足思想
在美國,半導體企業將知識產權視為生命,其擴張知識產權的手段就是收購初創公司,例如高通等無晶圓廠就是利用收購的方式在發展種積累了大量的技術。但日本企業的自給自足思想過于強烈,總認為依靠個人研發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從而忽視了半導體發展時期的技術收購,無法發展壯大。
分析師出身、東京理科大學研究生院的若林秀樹教授就曾表示:“日本企業普遍具有畏難情緒,對收購工作缺少主動性,拘泥于技術上的自給自足。這也是日本無法出現有實力的無晶圓廠企業的原因。”
結語:
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成功經驗是中國半導體產業需要虛心學習,同時,其失敗的教訓也是需要我們觀察、了解的,通過汲取他們失敗的教訓,強化自己的合作精神、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市場意識,把握世界經濟發展的脈動,改變既往作為創新跟隨者的身份,中國半導體產業才能在物聯網時代爭取自己的主動權。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