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國內新聞】2019年1月18日,《2019中國智能制造全產業鏈應用大會》在東莞隆重舉行。據悉,本屆大會由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東莞市人民政府指導、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辦。會上,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王月琴女士作為代表在開幕儀式上致辭。以下內容由小編根據會議當天速記稿整理,如有不當歡迎指正。
各位企業家,各位來賓朋友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非常高興來參加《2019中國智能制造全產業鏈應用大會》。首先我代表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我知道今天現場來了很多企業家,我想利用這么一個寶貴的機會,向大家介紹一下廣東省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方面的一個基本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2019年的七項重點工作任務。其中推動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排在首位。“高質量”在這兩年是一個高頻詞,如果從字面上來理解,它指的是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好。從深層次理解,“高質量”其實是指企業、行業和產業的一個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從企業內部來講,它是一個降本、提質、增效的過程;從產業和行業的角度來講,它是一個產業鏈的協同和全要素生產率的一個提升。從目前來看,中國的制造業,包括廣東的制造業在內,正面臨著發展的困境。勞動力和土地的成本優勢喪失,融資成本的增高,企業勞動生產率的低下,都讓企業感到賺錢難。這些問題、困難,制約著中國的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向高質量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降本、提質、增效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大問題。在此,我們先來聽一聽的聲音。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在去年10月22日到25日,在視察廣東的時候,針對廣東的情況指出了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即要廣東發揮信息產業的優勢,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同時要在抓質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在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上下大投入。相信很多制造業企業也越來越明白,智能制造、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這條路,是實現制造業升級的一條有效的途徑。
近年來廣東省一直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工業互聯網為新動能來推動制造業加快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去年廣東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務實的政策。如實體經濟十條、民營經濟十條、科技創新十二條、外貿十條、就業九條、工業互聯網十一條等政策,為制造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非常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廣東近年來還實施了包括技術改造、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一系列的措施來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發力。個方面是從需求側發力。需求側是指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的需求。目前,廣東的制造業轉型的需求非常大。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經超過了5萬家,數量居。其中年主營業務超1000萬元的工業企業將近有8萬家,全部的工業企業數量超過了56萬家。廣東推動智能制造也好,數字化轉型也好,工業互聯網發展也好,大的優勢就是擁有龐大的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市場需求。廣東的工作、政策的著力點,就是要推動制造業企業通過運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來實施數字化的轉型。達到“對內實現降本、提質、增效、節能,對外實現產業鏈的的協同”的目標。
這些工作在推進過程中,當然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制造企業依然處于觀望狀態,存在不想、不敢、不會數字化轉型的現象,即“三不現象”。就拿東莞來說,雖然現在的東莞智能制造、機器換人做得非常好,但是在幾年前政策剛推出的時候,也遭到了冷遇,甚至存在政府給的錢用不出去又退回來的現象。在推動這些企業從觀望到跟隨的過程中,政府主要是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是支持試點示范,即典型引路,復制推廣。廣東主要聚焦四種生產模式去推廣,即聚焦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網絡化的協同和服務化的延伸。政府挑選了一些如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家電等重點行業,進行試點項目。從2016年以來,廣東省的財政資金共計投入8.5億元,扶持培育了330多個省一級的示范項目。另外,廣東還創建了一百多個的標桿示范,其中格力電器也納入了廣東的的智能制造的示范項目。我們希望通過標桿和示范的星星之火,點燃廣東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之原。
第二是進行技術改造。2014年以來,廣東省財政累計投入了140多億元,用來支持全省3萬多家的規模以上企業來進行技術改造。3萬家是什么樣的概念?我剛才已經介紹了,廣東全省的規模以上企業目前有5萬家,也就是說廣東三年來已經推動了六成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自動化和信息化的技術改造。這也為廣東下一步的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年廣東將加大技術改造的投入力度,并將扶持的門檻降低到主營收入1000萬以上的企業。另外,廣東也將發展方向調整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方面。
第三是鼓勵企業上云、上平臺。這一塊廣東將分成兩步走。步廣東將推動廣大的中小企業上工業云。我們通過采取云網降費的一個方式,降低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構成成本。去年4月廣東與七個主要的工業云平臺商——阿里、騰訊、華為、三大運營商等簽署了云網降費合作的協議,降低工業企業上云和網絡使用費用達30%以上。據統計,去年一年廣東新增工業企業用戶已經超過了8萬家。我們計劃到2020年,推動20萬家的中小企業上云,以此降低它的信息化成本。
第二步,廣東推出財政扶持政策,采取服務券及補助的方式,重點支持工業企業將其核心業務系統和工業設備上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可以通過運用這個平臺上面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來解決生產制造中的一些核心的困難和痛點問題。目前,廣東確立了11個支持方向,其中包括智能排單、設備的遠程維護、供應鏈的管理等等。廣東也同時匯聚了150多個平臺商和供應商,提供了380多個應用產品和服務。廣東今年安排了2億元的服務券,從目前的實施的情況來看,工業企業的積極性非常高,服務平臺上線僅一個月就已將2億元的服務券全部發放完畢。接下來,廣東將繼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爭取到2020年完成1萬家工業企業上云、上平臺,實現數字化改造升級的目標。
第二個方面,廣東將從供給側推動制造企業轉型升級。供給側是什么?就是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服務的平臺商和服務商。在這一塊,廣東將營造一個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首先,廣東首創了一個叫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目前入池的平臺商、服務商已達到144家。在這144家企業里,有42家是2016年以后才成立的創業、創新型企業。同時廣東也培育了一批本土的平臺企業,比如說連云科技、格力云、廣東聯通等。另外,廣東去年還引入了60多家省外供應商落戶廣東,其中包括阿里巴巴這樣的工業互聯網的平臺。后,廣東政府組織開展了一些的對接活動。去年一年廣東共組織了300多場的對接活動,超過10萬人次參與其中,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
今年廣東除了延續以上所說的一些政策措施外,還將推動一項重點工作。這一項工作與今天大會的主題是非常的契合,就是要推動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我們會在全省選取一批產業集群做試點,支持輸出技術、產品、裝備、解決方案等,以此來幫助中小企業實施智能化的改造。廣東政策上會疊加技改、智能制造、上云、上平臺等各項措施,從硬件改造入手,延伸到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的各個創新應用環節,從而帶動廣東產業集群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提升。
這項工作在去年就已經啟動。去年11月,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湛江市人民政府、格力電器、粵財投資聯合湛江市的小家電企業,共建了小家電智能制造區域創新中心。中心通過格力這樣的,向外輸出技術裝備解決方案,以此幫助小家電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這種模式成功之后將在全省進行推廣。
未來我們也希望與社會更多的資源開展合作,形成“政、產、學、研、用、金”的一股合力,共同推動廣東制造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國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本文由王月琴演講內容整理而成,尚未經本人確認)
相關文章推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