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數據顯示,這個GDP增速常年領跑全國的西部領頭羊,今年一季度,增速卻只有7%,遠遠低于預期理想值。重慶工業基礎雄厚但結構較為單一、產品檔次相對較低,自去年以來工業增速持續走低。《黃桷樹財經》提到,三家重慶赫赫有名的企業,或是懇請金融機構繼續支持,或是主業已經出現嚴重虧損,或是控股股東已經把多家上市公司股權悉數質押;《經濟觀察網》近期的報道也提到,由于企業經營困難,去年底開始的裁員的重慶銀翔汽車,決定停工待產40天。
陷入困境的企業,基本上都是重慶的產業,求援銀行、股權質押、停工停產這些公司決策,成為經濟環境的縮影——重慶發布的數據顯示,1-5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只有1.9%。可以明顯看出的是,在建設“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的路上,重慶這位“西南大將軍”可能正迎來艱難的生長期。
有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重慶市100個重點工業項目中,有33個沒有按期達產。在1-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構成中,制造業增長只有1.3%,比1.9%的工業整體水平還要低。39個大類行業中,有19個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也就是說超過半數的剩下20個行業,全都是負增長。而2017年,保持增長的數量是31個。將這個階段數據與全國進行比較,差距就能很明顯的體現出來。2018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9%;新公布的半年數據,則是6.7%,而這兩個數據均遠遠高于重慶1.9%的增長水平。
前幾年,重慶工業增加值增速都在10%以上游走,而今年的數據則讓重慶顯露出了不小的疲態。筆者以為,對于重慶這種工業快速發展,但是制造業處于“欠發達地區、仍處于欠發達階段”的地方而言,隨著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之處,其不良影響很容易被放大。這說明重慶的制造業,還缺少足夠的自我調節能力,需要進一步的結構優化。
可以說,重慶制造業亟需通過智能化改造實現轉型升級。看準了這一巨大潛力,發那科、川崎、ABB、庫卡、廣數、華數等機器人企業紛紛在重慶布局。重慶云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規模頗大的汽車剎車部件生產企業,近兩年來通過引入智能化車床對生產線進行了智能化改造,不僅用工人數減少了接近一半,生產效率還提高了3倍。“智能化生產還顯著提高了產品品質,以前我們只能給自主品牌配套,近成功打入了合資品牌市場。”該公司負責人說。
據統計,目前重慶市已有200多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產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2%,生產效率平均提高32.7%。為鼓勵引導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今年內重慶將實施100個“機器換人”項目,推動5個智能工廠和50個數字化車間建設。重慶日前還發布了大數據智能化發展戰略,擬通過發展智能制造裝備、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等12個重點產業,構建智能產業、智能制造、智能應用“三位一體”發展格局,助力制造業加速智能化轉型升級。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重慶將迎來更廣闊的的市場空間。相信只要產業調整到位,積極面對自身不足,及時補齊短板,重慶依舊是那位屹立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大將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