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商務網欄目 機床會議】8月19日,中國制造強國(宣城)高峰論壇在安徽宣城舉行,論壇聚焦“人文宣城、綠色智造”,中國工程院院士、制造強國戰略研究負責人朱高峰,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工信部智能制造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中國制造2025》主要執筆人之一屈賢明等眾多行業人士出席論壇并作主題演講。共暢綠色智能話題,助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此次論壇形式新穎,采用嘉賓專題演講和圓桌對話相結合的方式,結合當下行業發展趨勢,解析了格局下以互聯網為基礎綠色智能時代的發展內涵、基本架構,共同探討了制造強國建設中的宣城制造業生態以及產業重構路徑,將論壇談到高處、落到實處,兼顧視野、宣城特色與中國方案。眾多制造業專家為大家帶來精彩的主題演講,并圍繞“把脈宣城制造”和“綠色智造的宣城之路”兩個主題展開了兩場圓桌對話,還就《中國制造強國戰略》宣城樣本進行預發布。
近年來,宣城市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取得明顯成效,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2000億元,其中汽車和裝備制造、新材料和食品醫藥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超千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54%。在場嘉賓圍繞以工業互聯網為基礎的智能制造,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的交換了各自的觀點看法,直透宣城的產業現實,為宣城制造梳理了發展思路,提出了諸多務實、求真而積極的建言。
宣城多家制造業代表企業結合企業現狀,分享了對“綠色智造的宣城之路”的看法和新經驗,共同探索了產業發展的新模式。2017年,中鼎集團營業收入突破百億元,入圍工信部制造業單項示范企業。司爾特肥業躋身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示范企業。博瑞特公司成為首批“服務制造示范”平臺。總部在宣A股上市企業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9家,形成了安徽證券市場上的“宣城板塊”。
在以“把脈宣城制造”為主題的圓桌對話環節,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指出,對于宣城數量更多的中小企業而言,資金人力都很寶貴,所以要采取一種低成本適合自己企業的一些解決方案,對新的事物比如數字化、網絡化的智能制造要高度關注,但是更要做好分析,有充分的準備以后,可以從點到線到面,循序漸進地向智能制造轉型。
屈賢明表示,轉型升級是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怎樣轉,如何轉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企業智能制造的產品是什么,是否有市場,這是一個企業決定是否推行智能制造的基本條件。其次是不要著急上線自動化,而要先把基礎工作做好,優先精益生產,再推行自動化數字化。再次,應該從局部做起,從點到線再到面。不要一開始就想做一個車間或者生產線,而是應該從人才培養開始,從某一個環節進行優化,不斷升級,后形成整個車間。后,屈賢明強調,不要追求所謂的無人化“黑燈”工廠,一切應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每個企業都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追求工業4.0或者無人化工廠等噱頭。
在論壇期間,中國制造強國論壇組委會預發布了《綠色智造宣城實踐》。此次活動旨在為宣城打開面向開放的交流合作新窗口,重點樹立宣城綠色智造“新名片”。隨著宣城樣本的打造,將為全國的制造業及城市發展貢獻出珍貴的宣城智慧。
(本文資料來源中安在線,人民網安徽站,本網編輯整合)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