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我國汽車、家電、IT產業、包裝、建材、日用品等模具大用戶行業的發展,我國目前的模具行業交易市場發展迅猛,而且每年還呈15%~20%的趨勢在增長。
受國家多種政策的影響和市場空間的持續拓展,汽車、IT產業、包裝等行業近年來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不僅在產能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而且在這些產業的方面也有著長足的進步,因此,上述產業在高中低端的三個方面都有著強勁的模具需求。
汽車制造工藝中的90%以上要使用模具,塑料制品的90%以上要由模具成型,IT產業的眾多塑料部件也需要由模具成型,據相關行業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塑料制品2012年的產量接近6000萬噸,而且還在持續增長得過程中,由此可見內需對我國模具行業有著巨大的推動力。

國內的模具產業水平與日本企業還相差很遠,為了接近或趕上先進國家的制造水平,國內許多模具企業購買了國外先進的加工設備。但是,國內模具企業人均產值與國外相比還是差一段距離,要有較高的企業人均產值,需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學習日本企業的現場管理制度,產品設計,制造部門與客戶溝通方式,企業文化等多個方面。
為了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日本模具企業絞盡腦汁。由于具有技術上的優勢,因而充分發揮日本模具企業高、精、尖的技術特點,就成了普遍的共識。日本的模具產業為保住利潤,重新進行了產業布局。現在日本壓鑄模具業正逐漸將技術含量不高的模具轉向人力成本低的地區生產,如印度、泰國、緬甸等國,而日本國內只生產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
日本政策研究學院教授橋本久義認為,一般來說中國模具與日本模具相比是“1/3的成本、1/2的質量”。也就是說,根據質量要求的不同,一部分用戶會滿足于“1/3的成本、1/2的質量”,另一部分則不會。這就是日本模具行業在面對中國同行競爭時自信的根本。
在與中國模具企業的競爭中,日本企業不遺余力地增強其在模具領域的競爭優勢。首先,嚴格控制可能使知識產權外流的環節,例如親自對遍布的產品進行維護,避免將圖紙交給用戶可能帶來的技術外泄風險。其次,向中國和東南亞等具有廉價勞動力的地區轉移,通過使用當地的勞動力增強日本模具的成本競爭力。后,也是主要的,就是增強日本模具企業在模具市場固有的競爭優勢。
總之,在與中國模具行業競爭的過程中,日本模具企業從來就不是孤單作戰的。模具產業鏈各環節的日本企業都在發揮著自身獨特的影響力,日本企業對制造業的理解確實有過人之處。在“日本式的產品制造文化”指導之下,日本企業充分發揮了集群作戰的優勢,在與中國模具行業競爭的過程中占據了明顯的上風,所謂“日本模具產業衰退”也就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