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濟低迷、競爭環境日益惡化的當下,中國裝備制造業正面臨著生死考驗。新工業革命的爆發將很快遍及中國,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企業如今的生存之道就是轉型,唯有轉型才能挽救中國企業于水火之中,才能使中國裝備制造業真正走向強大。中工聯創裝備制造業研究中心,正是基于對中國裝備制造業如何在經濟低迷中通過轉型升級獲得新生的探討,組織出版了2013裝備工業藍皮書。
2012年的《藍皮書》在行業內造成了很大反響,2013年《藍皮書》將于今年7月初出版發布。2013裝備工業藍皮書,是在2012裝備工業藍皮書基礎上進行深化和提升的產物。今年的藍皮書總體延續了去年的結構和內容,并針對新一年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了一些調整,主要內容包括綜論篇、專題篇、行業篇、案例篇、附錄篇等。本書的出版將對企業和行業的發展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其意義十分重大。
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先生、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巡視員景曉波先生、沈陽市政府副秘書長董峰先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學家李佐軍先生、國家開發銀行評審二局范志民處長、西安西開高壓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張孟經理、北京交通大學劉乾先生、中工聯創裝備制造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武在會上做了精彩的演講。
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在序言中認為:中國還不能稱之為制造業強國。中國制造業面臨著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生產經營效率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受資源和環境雙重約束,不可持續發展等系列問題。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急需“由大變強”。
中工聯創裝備制造研究中心主任隆學武指出,裝備強則國強。無論從美德日等發達經濟國家,還是從發展中國家的歷史看,只有裝備制造業的強大,才能成就一個國家的強盛。裝備工業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中國經濟的升級版和中國夢的實現,需要裝備工業的發展來支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經濟學家李佐軍先生脫稿對中國近期經濟運行及數據進行解讀,業務功底深厚,演講條理清晰獲得現場聽眾的贊譽。
一、要重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中國雖然已是一個裝備制造業大國,但中國還不能稱之為制造業強國。裝備強則國強,無論從美、德、日等發達經濟國家,還是從發展中國家的歷史看,只有裝備制造業的強大,才能成就一個國家的強盛。裝備制造業的培育和發展將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裝備和服務支持,是制造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須重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二、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術創新的推動機制。美國“再工業化”的本質之一是強調和重視科技的自主創新和持續創新。當前,中國裝備制造行業已經陷入了一種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中國自主創新薄弱,裝備制造呈現失守困局,尚不具備世界裝備制造業發展新潮流的能力。目前中國的裝備制造業不能生產大型民用飛機、深水海洋石油裝備,90%的數控機床、機器人依賴進口,工廠自動控制系統、科學儀器和精密測量儀器對外依存度達70%。只有依靠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中國制造業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才能與發達國家在市場上展開競爭,并推動未來經濟長久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三、加大對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扶持。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尤其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但是基于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實際情況,一方面,需要培育核心企業,提高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中度。中國政府需要有選擇地重點扶持一些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組建大型裝備企業集團,運用各種經濟財稅立法政策,推動企業并購重組,從而形成規模經濟,形成裝備制造業集群。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多中小企業在基礎工藝、基礎元器件等方面對大企業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四、推動產、學、研合作,建立產業聯盟。美國“再工業化”戰略高度重視政府部門、國立科研機構、大學與企業之間的互動與協作,并推動化學家、物理學家、材料學家、機械工程師等之間的交流合作。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對于正處在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需要政府部門、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共同開展戰略研究,探索積極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建立實質性的產業戰略聯盟,逐步形成一套化、規范化、流程化和市場化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