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厭氧反應器設備生產廠家
德州厭氧反應器設備生產廠家
厭氧技術應用于制漿造紙工業廢水處理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末普通厭氧消化池的應用。
隨著新型厭氧反應器的開發及人們對廢水水質的進一步了解,厭氧技術已在造紙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1981年,厭氧接觸反應器應用于制漿造紙工業廢水處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UASB的基礎上,荷蘭PAQUES公司推出了目前*的包括制漿造紙廢水在內的有機廢水處理裝置及技術:IC厭氧反應器。
IC反應器比UASB具有更強的抗沖擊負荷能力,容積負荷可達25~40kgCOD/(m3·d),其工藝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及投資成本低的優勢。芬蘭USF公司提出了MBP反應器污水處理技術,并已在挪威Norske污水處理廠得到應用。污水在進入曝氣池前*入反應器進行充氧,并加入N、P等營養物質,依靠自身的細菌繁殖分解有機物,可降低可溶性COD30%~50%,減輕后續曝氣池的負擔,同時相對減少了整個系統的污泥量。
IC 反應器的構造特點是具有很大的高徑比,一般可達 4 ~ 8m,反應器的高度可達 16 ~ 25m。所以在外形上看IC反應器實際上是個厭氧生化反應塔。IC 反應器實際上是由兩個上下重疊的 UASB 反應器串聯組成的。由下面第一個 UASB 反應器產生的沼氣作為提升的內動力,使升流管與回流管的混合液產生密度差,實現下部混合液的內循環,使廢水獲得強化預處理。上面的第二個UASB 反應器對廢水繼續進行后處理(或稱精處理),使出水達到預期的處理要求。按功能劃分,反應器由下而上共分為5個區:混合區、第1厭氧區、第2厭氧區、沉淀區和氣液分離區。
1、區域功能:
混合區:反應器底部進水、顆粒污泥和氣液分離區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此區混合。
第1厭氧區:混合區形成的泥水混合物進入該區,在高濃度污泥作用下,大部分有機物轉化為沼氣。混合液上升流和沼氣的劇烈擾動使該反應區內污泥呈膨脹和流化狀態,加強了泥水表面接觸,污泥由此而保持著高的活性。隨著沼氣產量的增多,一部分泥水混合物被沼氣提升至頂部的氣液分離區。
氣液分離區:被提升的混合物中的沼氣在此與泥水分離并導出處理系統,泥水混合物則沿著回流管返回到下端的混合區,與反應器底部的污泥和進水充分混合,實現了混合液的內部循環。
第2厭氧區:經第1厭氧區處理后的廢水,除一部分被沼氣提升外,其余的都通過三相分離器進入第2厭氧區。該區污泥濃度較低,且廢水中大部分有機物已在第1厭氧區被降解,因此沼氣產生量較少。沼氣通過沼氣管導入氣液分離區,對第2厭氧區的擾動很小,這為污泥的停留提供了有利條件。
沉淀區:第2厭氧區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區進行固液分離,上清液由出水管排走,沉淀的顆粒污泥返回第2厭氧區污泥床。
廢水的好氧生物處理
制漿造紙廢水的好氧生物處理技術在常規性污泥法的基礎上已發展出深井曝氣法、SBR、好氧硫化床、HCR等工藝方法。
廢水和壓縮空氣進行高效混合,混合器具有*的O2傳遞效率,反應器內生物量是傳統活性污泥法的8~10倍,其體積僅為傳統活性污泥法的1/20~1/30,具有高度進水負荷沖擊耐受能力,剩余污泥量少30%~40%,且污泥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該HCR系統已于1997年在廣州造紙廠建成300m3×2并聯成套裝置處理CTMP廢水,日處理COD的量為24t、BOD的量為17.5t,COD去除率76%,BOD去除率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