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造黃酒廠污水厭氧罐處理設備
保定造黃酒廠污水厭氧罐處理設備
黃酒廢水屬于高濃度有機廢水,其處理流程長,工藝復雜,處理難度大。今天,我們就了解下某黃酒廠廢水啟動調試案例。
一、項目介紹
某黃酒廠生產旺季運行水量在600m3/d,設計屬足量設計。調試階段進水量在300~550m3/d。
廢水處理工藝
綜合廢水于集水池中收集,勻質勻量后,泵入配水池配水,配水調pH和加熱后進厭氧反應器,在厭氧微生物的消解下大量去除廢水中有機物。之后廢水自流入一級A/O池,通過微生物進一步去除有機物、脫氮。經中沉池泥水分離后,廢水進入二級A/O池,經微生物再次消解有機物和脫氮,出水進入SBR反應池,保證廢水穩定達標外排。
本項目污泥主要為生化污泥,來于厭氧沉淀池、中沉池和SBR的剩余污泥,污泥壓濾脫水后外運處置。
現場經驗
1. 管道相關
(1) 管道流量應與管徑匹配。現場A池提升泵因更換后并未及時更換管道,且因A池至二級A池自流管道的存在(該管道無閥門,如若A池混合液自流,將導致一級A/O系統污泥流失),導致后期調試過程中,一級O硝化液回流量不足,影響了一級A/O系統的脫氮效果。
(2) 廢水中應考慮夾帶氣體對泵的影響。項目新建厭氧塔初期運行階段中出水水質不穩定,夾帶些許污泥。因大量未成形顆粒污泥自流至厭氧沉淀池中,沉淀池內厭氧反應活躍,產生氣體攜帶污泥漂浮至上清液,隨后自流至中間水池,造成中間水池水質不穩定,且厭氧污泥回流泵因此受到影響。
(3) A/O系統中沉淀池污泥回流泵適當時可增設O池回流管。A/O系統污泥回流設計應回流A池中,但實際運營發現,可能適當增設污泥回流管至O池中更為便捷,且或許能夠提升硝化效率以及硝化菌的生長繁殖。
設備相關
(1) 工藝運行中,泵是很重要的。調試啟動時,因一級A/O系統運行狀況不佳,懷疑O池堿度不足,不能滿足硝化要求。調試時向中間水池投加兩袋粉狀碳酸鈉,共計50Kg。隨后雖然系統啟動運行,但是中間水池提升泵及蝶閥卻因而略微堵塞,管道結晶,對于運行存在干擾。以此為誡。在設計與調試工作中,對于泵的考慮,是十分有必要的。
(2) 風機放置時應考慮噪音+防潮。噪音嚴重;風機放置于一簡單彩鋼網下,彩鋼網覆蓋面積不足,下雨、雪時肉眼甚至可觀察到水滴、雪花飄落至風機內,長此以往風機內部受潮,會嚴重影響工作狀態。
調試
厭氧塔調試
項目現場涉及新厭氧塔一座。厭氧塔重要的是三相分離器的分離效果以及布水器能否均勻布水。對于三相分離器,如果泥、水、氣不能較好分離,則易極大影響厭氧塔的處理能力。對于冬日,應該做好厭氧塔的保溫。厭氧反應適宜溫度在35℃附近。
厭氧塔調試應將負荷逐步提升,上升流速應該控制到位,對于IC厭氧塔,控制上升流速在2-4m/s可有利于顆粒污泥的形成。當厭氧塔出水指標升高,且逐漸惡化時,應盡可能降低厭氧塔負荷,借以恢復塔的處理能力。
厭氧反應能夠將進水有機氮氨化,為后續脫氮反應創造良好條件。因而厭氧塔出水氨氮大大高于進水氨氮屬于正常現象。厭氧塔出水總氮高于進水,總氮可能是因為干擾的存在。
A/O系統調試
A/O系統在脫氮作用上主要承擔了硝化、反硝化的角色。厭氧反應將污染水的有機氮氨化,混合液中的硝化菌能夠將氨氮轉化為硝酸根,在反應過程中消耗大量的堿,PH宜維持在6.5-7.5之間;反硝化菌能夠將硝酸根與亞硝酸根轉化為氮氣,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堿,PH宜在7.5-8.5之間。冬季SV30應在30%-40%。
調試中,應將A/O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看待。硝化菌生長速率緩慢,接種污泥選擇處理接近水質、脫氮效果較好的二沉池污泥,這樣接種量大且菌種優勢突出。調試采用同行業酒廠二沉池污泥,接種2槽罐車約40m3后,生物相顯著增多,隨后開啟污泥回流與硝化液回流,停止悶爆,整個系統硝化反硝化效果逐漸好轉。后續發現,進水可生化性較好厭氧塔出水COD較低,一級A/O與二級A/O系統脫除總氮與氨氮碳源不足,在設置超越水量后,硝化效果與反硝化效果突飛猛進,整套系統去除效果飛速上升。
現場問題的思考
調節池的勻質勻量作用
設計時應取適當的調節池尺寸設計,避免調節池池容不足,為后續工藝處理帶來困擾。
兩級A/O系統
對于易生化廢水,兩級A/O系統在第一級系統有可能就把大部分COD、氨氮、總氮脫除,這種情況下對于二級A/O系統應該考慮營養的補充以及去除效率的維持。
不同水質對于泡沫問題的處理
現場實際運行時,一級AO系統經曝氣產生大量泡沫,在排除污泥負荷高、曝氣器等問題后,確定是原水(米漿水)中舊有大量表面活性劑,廢水經曝氣后產生大量米白色泡沫,設計時并未對此進行考慮,且設計超高較低,泡沫極易逸出。雖說是現場問題,但如果設計時設計足夠的超高,或許能夠減緩此現象,為運營帶來便利。
綜合處理效果
本項目要求處理水質見表2。經歷6個多月的穩定運行證明,項目出水能夠達到設計要求,且遠遠高于預期。分析總結因為實際處理量小于設計處理量,各單元處理負荷較低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