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門診污水處理設備30m3/d數據
醫院污水較生活污水復雜,醫院產生的污水中含病原體、重金屬、消毒劑、有機溶劑、酸、堿以及放射等。
1、醫院各部門的功能、設施和人員組成情況不同,產生污水的主要部門和設施有:診療室、化驗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像洗印、動物房、同位素治療診斷、手術室等排水;醫院行政管理和醫務人員排放的生活污水,食堂、宿舍排水。不同部門科室產生的污水成分和水量各不相同,如重金屬廢水、含油廢水、洗印廢水、放射廢水等。而且不tongxing質醫院產生的污水也有很大不同。醫院污水較一般生活污水排放情況復雜。
2、
醫院污水來源及成分復雜,含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學污染物和放射污染等,具有空間污染、急傳染和潛伏傳染等特征,不經有效處理會成為一條疫病擴散的重要途徑和嚴重污染環境。
其主要污染物指標:COD300~2000mg/L,SS 3.5~568mg/L,NH3-N6.4~9.2mg/L,動植物油174~421mg/L。
二、污水指標
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機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時所需的氧量稱為生化需氧量(以mg/L為單位),間接反映了水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機物量。生化需氧量愈高,表示水中耗氧有機污染物愈多。有機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過程,一般可分為兩個階段:*階段主要是有機物被轉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階段主要是氨轉化為亞硝酸鹽和硝酸鹽。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階段有機物生物氧化所需的氧量。微生物的活動與溫度有關,測定生化需氧量時以20°C作為測定的標準溫度。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一般需20天左右才能基本上完成*階段的分解氧化過程,即測定*階段的生化需氧量至少需20天時間,這在實際應用中周期太長。目前以5天作為測定生化需氧量的標準時間,簡稱5日生化需氧量約為*階段生化需氧量的70%左右。
化學需氧量(COD):化學需氧量是用化學氧化劑氧化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時所消耗的氧化劑量(以mg/L為單位)。化學需氧量愈高,也表示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愈多。常用的氧化劑主要是重鉻酸鉀和*。以*作為氧化劑時,測得的值稱CODMn或簡稱OC。以重鉻酸鉀作氧化劑時,測得的值稱CODcr,或簡稱COD。重鉻酸鉀的氧化能力強于*,所測得的COD值是不同的,在污水處理中,通常采用重鉻酸鉀法。如果污水中有機物的組成相對穩定,則化學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之間應有一定的比例關系。一般而言,重鉻酸鉀化學需氧量與*階段生化需氧量之比,可以粗略地表示有機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的可能程度。
社區門診污水處理設備30m3/d數據
垃圾焚燒廠滲濾液的COD較高,直接采用好氧工藝則曝氣系統耗能過高,因此滲濾液原液應先經過厭氧反應器降低有機污染物濃度后再進行好氧工藝處理。滲濾液中的氨氮濃度一般在500~2500mg/L,因此好氧處理單元應選用脫氮負荷高、脫氮效果好的工藝。膜生化反應器(MBR)由于超濾對微生物*截留,使微生物的泥齡達到并且遠遠超過了硝化微生物生長所需的時間,并且可以繁殖、聚集達到*硝化所需的硝化微生物濃度,這樣使得廢水中的氨氮能夠*硝化,同樣污泥齡的延長以及高濃度的微生物也大大提高了對有機污染物的去除。
3、膜系統的選擇
膜系統的選擇受設計出水標準的影響,當出水僅需滿足《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時,可以優先選擇納濾膜,濃縮液比例低,且由于納濾對一價離子的去除效果有限,濃縮液中的一價鹽含量較少,濃液可經過適當處理后回流至生化系統,無須擔心一價鹽累積的問題。
中水處理方案按目前已被采用的方法大致可分3類。
1、生物處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有機物的處理方法,包括好氧微生物處理和厭氧微生物處理。針對生活污水的特點,中水處理多采用好氧生物膜技術。
2、物理化學處理法。以混凝沉淀(氣浮)技術及活性炭吸附相組合為基本方式,與傳統二級處理相比,提高了水質。即為純物理化學流程。
3、膜處理,超濾(UF)或反滲透處理法(RO),其優點不僅SS的去除率很高,而且在排水利用中令人擔心的細菌數及病毒也能得以很好的分離。
綜上三種處理方法,針對生活污水的特點,結合采用現代*的技術—膜生物反應器。
臭氧氧化體系具有較高的氧化還原電位,能夠氧化廢水中的大部分有機污染物,被廣泛應用于工業廢水處理中。臭氧能氧化水中許多有機物,但臭氧與有機物的反應是有選擇性的,而且不能將有機物*分解為CO2和H2O,臭氧氧化后的產物往往為羧酸類有機物。且臭氧的化學性質極不穩定,尤其在非純水中, 氧化分解速率以分鐘計。在廢水處理中,臭氧氧化通常不作為一個單獨的處理單元,通常會加入一些強化手段,如光催化臭氧化、堿催化臭氧化和多相催化臭氧化等。此外,臭氧氧化與其他技術聯用也是研究的重點, 如臭氧/超聲波法、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法等。
將臭氧氧化與活性炭吸附相結合可使廢水中的芳烴質量濃度降到0.002μg/L。用臭氧氧化法去除工業循環水中的表面活性劑可有效增加城市污水處理場的凈化度、提高排水的水質,于秀娟等人利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藝去除水中的有機微污染物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由于臭氧在水中的溶解度較低,如何更有效地把臭氧溶于水中已成為該技術研究的熱點。
生物接觸氧化池內的生物膜由菌膠團、絲狀菌、真菌、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組成。在活性污泥法中,絲狀菌常常是影響正常生物凈化作用的因素;而在生物接觸氧化池中,絲狀菌在填料空隙間呈立體結構,大大增加了生物相與廢水的接觸表面,同時因為絲狀菌對多數有機物具有較強的氧化能力,對水質負荷變化有較大的適應性,所以是提高凈化能力的有力因素。
特點
生物接觸氧化法是生物膜法的一種,兼具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兩者的優點。相比于傳統的活性污泥法及生物濾池法,它具有比表面積大、污泥濃度高、污泥齡長、氧利用率高、節省動力消耗、污泥產量少、運行費用低、設備易操作、易維修等工藝優點,在國內外得到廣泛的研究與應用。
工藝特點:
①用分段法提高凈化能力。生化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有機物被吸附在污泥上或存在細胞內進行生物合成,這個吸附合成速度很快。第二階段的生化過程以氧化為主,速度較慢。
②用加接觸層的辦法來提高沉淀池效率。對沉淀池的生物膜采取沉淀的辦法,而對細小的懸浮物采取濾層截留的辦法,沉淀池取上升流速6.5~7.5m/h;澄清區停留15min。
③接觸氧化工藝只需0.5~1.0h就可以達到活性污泥工藝8h的效果。主要靠生物膜,把氧化池分為兩段,沉淀池加接觸層,接觸氧化池分離下來的污泥含有大量氣泡,宜采用氣浮法分離。
由于溶液中無機鹽可以透過超濾膜,不存在無機鹽的濃度極化和結垢問題,因此在預處理水質調整過程中一般不考慮它們對膜的影響,而重點防范的是膠質層的生成、膜污染和堵塞的問題。
2 操作參數正確的掌握和執行操作參數對超濾系統的長期和穩定運行是為重要的,操作參數一般主要包括:流速、壓力、壓力降、濃水排放量、回收比和溫度。
采用常壓操作,塔頂操作溫度約為105℃,塔底操作溫度約為110℃。利用蒸汽循環工藝對含氨廢水進行汽提脫氨,選用SS316L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