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氧處理技術,與傳統的好氧生物技術相比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具有工藝簡單、能耗低、產泥量小、營養需求少、對水源的適應范圍廣等優點,因而厭氧技術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以厭氧反應器為主的厭氧處理系統是一種低成本的廢水處理技術,同時又能回收利用能源。包括我國在內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且能源短缺、資金不足,需要既有效、簡單而費用低廉的技術,因此厭氧生物技術特別適合我國國情。對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來說,可以把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雜草、樹葉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有機廢水等加入到厭氧沼氣池內與生活污水同時進行厭氧處理,產生的沼氣可以用作浴室和家庭用炊能源。污水厭氧產沼氣技術已在我國一些地方得到了有效推廣和使用。但是,單獨的厭氧污水處理技術還不能使處理出水滿足排水的要求,必須在經過必要的后續處理的才能達到排放標準。因此,對我國村鎮污水處理而言,在一些有條件的村鎮,尤其是那些既有生活污水污染,又有工業或養殖廢水污染的村鎮,將厭氧生物處理作為一項前處理技術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此外,發展集預處理、二級處理和深度處理于一體的中小型污水處理一體化裝置,是國內外污水分散處理發展的一種趨勢,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日本研究的一體化裝置主要采用厭氧-好氧-二沉池組合工藝,兼具降解有機物和脫氮的功能, 其出水BOD5<20mg/L、TN<20mg/L。近年來開發的膜處理技術,可對BOD5和TN 進行深度處理。歐洲許多國家開發了以SBR、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生物轉盤和滴濾池技術為主, 結合化學除磷的小型污水處理集成裝置。但這類一體化裝置同樣也存在能耗較高、運行管理較復雜等問題,同時其適用范圍(處理規模)還有待于進一步拓展。邵陽市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
二、 技術工藝
(一)技術
1.組合式復合生物濾池(交大濾池)
新型組合式復合生物濾池反應器(交大濾池)是上海交通大學研究開發的一項污水處理新技術(已申請國家發明,號:ZL200610025392.2),新型復合生物濾池反應器由于采用了特殊的組合式結構設計和復合濾料,不僅克服了傳統生物濾池易堵塞等缺點,還極大地提高了反應器的處理效率和穩定性,具有處理效果好,處理效率高(反應器處理負荷可達2kgCOD/m3 d),結構簡潔,建造成本低廉,占地省,低能耗(僅水力提升,無其他能耗),操作管理簡便,運行費用低(小于0.15元/ m3)等多方面的優點,同時反應器還具有一定的脫氮除磷能力,并且耐沖擊負荷。因此,特別適合于具有水量較小、水質水量日變化較大等特點村鎮污水處理。處理出水水質可達到*B(GB18918-2002)標準,可回用于農田灌溉或綠化。由此可見,將此項技術用于我國村鎮污水分散式處理具有明顯的優勢。邵陽市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
2.復合厭氧技術
利用多種厭氧微生物的生態作用特性相互依賴和協調作用組成的微生態系統實現對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無害化。合理的厭氧池結構、污水回流比,優質的填料增強了系統的微生物截留能力,保障了系統良好的水力混合條件,從而使復合厭氧池具有高效的污水處理能力。具有工藝簡單、能耗低、產泥量小、營養需求少、對水源的適應范圍廣等優點。
3.高負荷人工濕地技術
通過精選填料和優化結構,大大提高了人工濕地的水力負荷,污水進入到人工濕地內,通過填料-土壤-植物系統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綜合作下有效去除有機物、氮和磷。工藝簡單,維護方便。
4.除磷濾池填料和人工濕地填料
除磷主要依靠脫磷型濾料和濕地填料的吸附作用及化學沉淀作用。新型除磷填料主要成分為粉煤灰、生石灰、磷石膏等,對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且富含鈣鎂,其吸附容量為5.5mgP/g填料,經計算,每座工程所采用的填料量可使用15~16年,考慮到實際應用與理論計算的差距,建議每10年對工程所使用的濾料和濕地填料進行一次再生或更新。
(二)工藝
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組合式復合生物濾池反應器技術、高通量人工濕地技術、復合厭氧技術為核心,并采用高效率的除磷填料,形成的優化組合工藝,可以為解決我國村鎮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問題提供了一套*適用的解決方案,對于村鎮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